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万惠霖逝世,在集美福泽园思亲堂举行悼念仪式。万惠霖先生一生在催化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在厦门大学升国旗仪式上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传承五四精神。本版内容介绍了万惠霖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悼念仪式的举行情况。
0
厦门大学考察团前往漳州市调研,双方交流拓宽合作内容,培养人才,建设研究院,参观海洋观测站和湿地研究站。
0
厦门大学接待多位来访嘉宾并召开座谈会,讨论工作思路和学校建设发展。校方支持党派团体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并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同时,厦门大学还派遣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宁夏开展支教工作,并入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学校召开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座谈会,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发挥优势作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本版内容已整理为一份会议纪要。
0
本版介绍了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划,包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建设。厦门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通过价值塑造、模式创新、体系建构、治理保障等措施。教育强国建设应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0
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高等教育、创新和人才是关键因素。本版强调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文章指出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时代价值、逻辑进路与行动策略,并介绍了厦门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成功经验。
0
本版介绍了万惠霖院士的治学严谨、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以及他在科研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他的去世让他的学生和同事深感悲痛,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0
本版内容介绍了厦门大学三个学院党委的学习和建设情况。微聚焦外文学院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举办研修班和论坛,全力筑峰扬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新增专业和博士后流动站,提升思政课质量;厦门大学材料学院聚焦材料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水平并培养特色人才。
0
本版是作者在清明节去同安区安乐陵园扫墓时,对赵民老师和向刘骏老师的回忆。作者从家庭背景、从教经历、为人师表等方面介绍了两位老师的事迹,强调他们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代表,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作者从一片遐想开始,晨曦把叶子次第擦亮窗外有窗像镂空的岁月独自踞守属于夤夜的秘密,强调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