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铮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这个道理恐怕没人不懂。但在就业问题上,不少大学生却特别希望能一步到位。对于就业单位过高的期待,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有媒体报道,有个大学生特别坦诚地表示,毕业后让他到宾馆当服务员,肯定不会去。这话我信。我想如果让他到宾馆去当老总,他或许就动心了。但我们都很清楚,没有一家宾馆会聘用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掌管决策!不肯从服务员做起,不但使这类学生失去了就业机会,还失去了可能当老总的可能。
前两日我去武汉开会,在一所高校宾馆的商务中心遇到的女服务员,是从山东应聘去的大学生。她学的是英语专业,接待个外宾什么的特别有优势。谁敢断定她就没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呢?
不少大学生常常抱怨,认为不少用人单位太过苛刻,除了要求专业背景等条件之外,动不动就要求有实践经验。他们说,我还没有干过呢,你怎么知道我不成呢?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你还没有干过,用什么来证明自己能成呢?如果我们不是上来就一定要做管理者,而是从被管理者做起;如果我们不是一毕业非大单位不进,而是从基层起步;如果我们不是坚持非公务员、白领不做,而是服务员、职员、技术员、村干部助理开始,就业的天地肯定会一下子宽阔不少。不信你试试?
其实,从基层做起,还不仅仅是就业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成长之必须。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大的事业也是从基层一点点积累起来。我们的胡总书记也好,吴委员长也好,家宝总理也好,哪个不是从基层做起的呢?锦涛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过,在水电部的工程分局做过技术员;吴邦国在电子管厂当过工人、技术员;家宝总理的第一份工作是甘肃一个地质队的技术员。他们的经历不尽相同,但青春都是在基层闪过光的。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当时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啊。时代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的成长规律却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基层,琐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事业之树所必须的阳光、水分和氧气。
在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或许一些大单位、大机关、大企业会直接接受大学毕业生。但在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能够一步跨进这类单位的比例会大为减少。在这种趋势下,我们降低一些对就业的期待,从基层做起,应该是一个理智而又科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