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8期
阔别母校近五十年
今天,在母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年级罗孝和、黄松同学及全体同学的全力配合下,我们进校五十周年之际,终于在永难忘怀的母校欢聚一堂,共叙同窗友谊。喜看母校发展,真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在此愉悦的时刻,首先请让我代表全年级同学向母校及现任领导表示真诚的谢意,向为我们呕心沥血的恩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已经作古的恩师表示深切怀念。为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母校深深鞠躬!
五十年前,我们一百五十四个充满激情的青年,怀着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感恩之情来到母校。当时学校校址在东塘,全校学生不足千人,但学校有近二十位教授,他们有的在全国有较高声望,还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一百多名,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仅传授给我们基础文化知识,而且用行动在我们的心灵上印上一个大写的“师”字,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我们心中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难以忘怀。我们参加红专辩论、下放劳动锻炼、修京广复线、学校搬迁建校以及教学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多得的收获。
一九五八年,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修京广复线,长沙的高等院校都参加了修京广复线的路基工作,我们农学院负责的是从火车东站到新开铺这一段。大家满腔热情,吃苦耐劳,全身心地投入铁路路基建设之中。因为工期紧,加上我们学习任务重,整整半个多月,每天迎着晨曦,披着晚霞往返三十多里路,从东塘步行到火车东站。整个工地热火朝天,轻伤轻病不下“火线”的比比皆是,因为我们负责的工段进度快,质量好,每次评比都是全长沙市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
一九五九年下半年,母校从东塘搬迁到现校址,由于学校车辆很少,除了大件物品用汽车等搬运外,大量的教学设备、生活起居用品都是我们用肩膀抬过来的,我们负责基础课教研室的搬迁,大家组织了板车队、肩挑队,每天往返七十来里,当时浏阳河没有桥,中间还要过渡船。一路小心翼翼倍加爱护,分析天平、显微镜及其他精密仪器、所有的化学实验用的玻璃易碎仪器等硬是被我们完好无损的搬过来了,为后来的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宁愿人吃亏,也不能让教学设备受到损坏。”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爱校情结。
母校搬迁到现校址后,等待我们的是大量的基建和绿化工作,千人宿舍、图书馆和现母校的主要林荫干道,都洒下了我们的汗水。虽然我们学习任务相对比较繁重,但我们刻苦钻研,三年完成了四年的学习任务,成绩优良,得到了当时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今天看见国家兴旺,母校的发展,由衷地高兴而无怨无悔!而学习期间体会到的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使我们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能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罗孝和在超级稻的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从事的超级稻研究工作所获得的成果,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最高奖。特别是我们的同学大多数在基层工作,他们长期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兢兢业业,把优秀的论文写在了广袤的田野上。为此,他们付出了终生,为我省农业各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杂交水稻的推广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付出就有收获。我们绝大多数都成了各级领导骨干、技术中坚、教学、科研的带头人,还有的同学获得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饮水思源,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恩师的教诲。因此请再次让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母校及恩师道谢!
回忆往事,肩挑背扛一镐一锄栽小树;喜看今天,参天大树高楼叠起满校园;期盼未来,枝叶更茂人才济济振华夏;母校更加发展,国家更加兴旺,这是我们一百多位学子的共同心愿。
我的话完了,谢谢!五七级农学专业范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