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秋,经邓小平同志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当时我还是一名农村插队知识青年。与千千万万青年一样,我情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高考。经过初试和复试,我被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
1978年春季,我们入学。进校办完报到手续后,班主任发给每位同学一枚校徽。校徽白底红字,南京大学四个字选自毛体,飘逸流畅。拿到这枚来之不易的校徽,我们都高高兴兴佩在胸前。那时我们的服装大多是青灰色,白底红字的校徽分外醒目。当年在校园黑板报上曾发表过一首以校徽为题的小诗。大意是,今天我们佩上南大的校徽,明天将为
母校增光。同学们,努力吧,我们将是祖国建设
的栋梁……这首诗的确反映了那时大学生的心
声。我们每天早晨胸佩校徽,肩背书包,从南园
宿舍走向北园教室,开始一天的刻苦学习。
1982年春,我毕业留校工作,领到了一枚
红底白字的南京大学校徽。我几位当年考上南
大研究生的同学也领到了红底白字校徽。有一
次,我们几位同学一起到南京城南的杨公井旧
书店淘书。店里职工看到我们佩戴红校徽进店,
无不投来仰慕的眼光。我们心里是喜滋滋的,有
自豪,也多少带点虚荣。不久,我因故调离南大,依依不舍地
交出了那枚红校徽。
到90年代初,我辗转来到苏州某高校任教。校人事处也发了一枚红校徽。开始我们有习惯经常佩戴,但后来发现戴的人不多,也渐渐不戴了。记得有一次,校方为了整顿校园秩序,要求每位教职员工佩戴校徽出入校园,但收效甚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如今,校徽依旧发放,但大学校园已难觅踪影,只有到毕业前夕,在报纸的遗失启事中看到校徽一词。遥想校徽当年的荣光,令人感慨不已。个中原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