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61期

二十年心血铸就的民学航母

西安翻译学院坐落于苍翠荫郁、风光旖旎的终南山麓,水清见底、恬静熏人的大乙河畔。这里人杰地灵,是一个被古代大诗人王维称之为“太乙近天都”的圣地。短短二十年,西安翻译学院实现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深圳效应”,发展成为拥有两千亩校园,七十余万平方米校舍,四万余名在校生规模,固定资产达十亿元的超级大校。二十年十万西译人用心血铸就了一个民学航母。二十年,西译已经占领了中国民办高教的制高点,已然成为了民办高教的领头羊。
    谈西译的辉煌,我们忘不了西译院二十年披霜露、斩荆棘,顽强拼搏,不断奋进的艰辛历程。忘不了丁祖诒院长弃业舍家、筚路蓝缕,对民办教育的拳拳之心。时逢西译20周年华诞,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四次创业所走过的路,展望一下以20年校庆为契机,西译将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译从这里起航


    希望从这里开始

  古人云:能主事者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
    时间回到1986年秋,一个灾难倍至而又奋斗不息时任石油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的丁祖诒先生,为了心中燃起的又一个宏愿,竟毅然决然放弃即将到手的前程,踏上了社会办学的艰苦征程,闯入了一个在他生命历程中充满激流的险滩。
    1986年深秋的一天,西安城里一条灰墙灰瓦的小巷中,挂出了一块很不起眼的招牌:西安外国语联合培训部。当时所有的家当就是租赁的两间房子(一间作为教室,一间作为办公室),三位工作人员。这便是西安翻译学院的雏形,虽然寒酸,但她却孕育着希望,孕育着未来的辉煌。
    丁祖诒先生为了这份新的事业砸破了自己的“铁饭碗”,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开始“赔本办学”。苦心人,天不负,丁祖诒先生实现了开门红,首期学员50人中有43人通过了导游证统考,位列各报考单位之首。然而,长期日夜奋战在一线的丁祖诒先生因劳累数度晕倒,甚至骑车栽倒在栏杆上。
    1987年6月,西译院的创业者永远不会忘记,在科协及教育部门的关怀下,西安外国语培训部升格为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院长丁祖诒先生以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完成了学院的一次飞跃,启动了一艘拯救千万名溺水者遨游知识海洋的巨轮,给予他们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丁祖诒院长说过:“高考落榜生就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再添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同样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应当是第二希望工程。”
    开创“第二希望工程”,不以营利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西译院在第一次创业中形成的办学理念。以高考落榜生为招收对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学院最初的育人模式。丁祖诒院长“为了让千万名高考落榜生拥有一次成才机会”的誓言给办学思想定了调,而丁祖诒院长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超人气魄则给学院的不断壮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1988年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的第一次招生就达到500多人,在以后的自考中,西译院的学生过关率亦连年稳居全省首位,毕业推荐率更加火爆,几届毕业生推荐率均在90%以上,多家新闻媒体纷纷对西译予以报道。“西译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到93年,西译在校生已增至3200多人,固定资产达到了三千万。西译院的星星之火,正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第二次创业,西译有了自己的家


       梦想在这里升腾

    1993年十月,西译迈出了重要步伐,以630万元果断买断位于翠华山下几成废墟的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踏出了伟大的脚印,结束了以租赁校舍为主的初级生存格局。
    93年冬,以杨怡凡为首的六位学院首批留校教工不顾霜寒雪冷,肩负学院赋予的神圣使命来到了新校舍,进行全面清理改造。虽然他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没几年,但干起活来却十分在行,不分昼夜,除草刷墙,架设线路,改造教室,不足两月,整个校园变了样,受到了丁院长的高度赞扬。94年元月,西安翻译学院5000名师生从市区搬迁至新校址,实现了重要的战略转移,标志着西译院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迁至新校址,学院又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来自周边地区以及有关部门的压力,让我们迎来了一场战争,最终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校园的周边环境得以理顺。丁祖诒院长说:“我们是用汗水和泪水捍卫了我们的校园。”
    在第二次创业大潮中,西译人再一次豪情万丈,花大力气对新校舍进行了改造,对教学设施进行了更新,倾其力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语音训练器材、计算机等,还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全院铺设了暖气管道,安装了暖气。这一阶段学院完善了育人模式:英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创造了新的管理模式: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
    98年8月,西译院再次轰动全国,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育人、管理模式,高的教学质量,连续走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使西译倍受考生青睐。当年6800名新生的入围使西译院率先迈入万人民办大学的行列。99年,西译招生更加火爆,在严格的分数线限制下,仍有7000名新生投奔西译而来。98年、99年,百位驻华大使西译行,西译让世界在这里睁大了眼睛。国家、省市领导的相继视察,“西译现象”被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西译院创办人丁祖诒院长也成为了广大媒体追逐的焦点,“东方之子”、“亚洲名人”、“全国新闻人物。、“华人百杰”等诸多光环照耀下的丁祖诒院长更是信心百倍,西译院亦连年被评为各级先进。“西译现象”高层理论研讨会,丁祖诒教育模式理论研讨会数度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召开,既是对西译院的肯定,又是对西译院的鼓励。

18年风雨兼程,西译轰然升本


       辉煌在不断铸就

    如果说西译院第一次创业是艰难的自我革命,第二次创业是蓄势待发的能量储备,那么第三次创业便是大鹏展翅,与国办高校共同发展,一争高下,铸就辉煌的阶段。
    1999年春,在基础部大礼堂召开的全体教工会上,飞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西译将开始第三次创业,丁祖诒院长的动员报告给广大教工注入了强心剂,也给西译的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
    1999年—2001年,学院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改造校园时期,三年间,学院投资两亿元,使硬件设施脱胎换骨。古朴典雅,被誉为“布达拉宫”的希望楼,恢宏壮观的世纪楼,富丽堂皇的九号教学楼相继落成;现代教育最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计算机中心以及豪华的五件套学生公寓为西译谱写了新篇章。
    在育人模式上又有了创新,原先单一的“英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育人模式衍生出了。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的又一新型模式,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韵科学内涵。2000年6月,西译院率先成立了民办高校第一家正式党委;同年同月,西译院又被国家批准为具有专科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高校,纳入国家统招行列。这是对西译院办学十五年的肯定,又是对西译院综合实力的见证;是年,西译又新辟三个驻外教学区:北院教学区、西院教学区以及斥巨资买断的洪泽西译附中;2001年6月,“北京—莫斯科”申奥万里行助威团“西译之行”,将西译两万学子为北京申奥助威这最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声音传给了世界,学院丁祖诒院长也作为西部第一人和教育界唯一代表被邀赴俄罗斯中国大使馆参加申奥活动;2001年9月,美国社区20所大学校长与教授专程莅临西译访问、签约,是西译走向世界的象征;2001年9月、10月,省委书记李建国、副书记袁纯清相继来院视察,对西译院的办学理念以及两个模式予以高度赞扬;2001年10月,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11个国家300名艺术家来院举行“拥抱太阳,为西译喝彩”大型专场联欢会,再次把西译推向世界。
    1998年、1999年、2000年及2001年西译院在分数线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连续四年的火爆招生,再次给世人展现了西译院的办学实力,一年招一个大学,成为西译独有的话题。近年来,西译院的推荐率更趋火爆,年年达到98%以上,涌现出了许多年薪达到40万、8万、5万的高薪被聘者,西译学子并不比国办高校差。
    我院创始人丁祖诒院长又被授予诸多的桂冠,被评为“民办教育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丁祖诒院长的诸多论文也不断被中央、地方各大媒体纷纷刊登、转载。
    第三次创业是西译院、西译人顽强拼搏、不断进取、全面辉煌、全面开花的时期,第三次创业是西译人不满现状、大胆创新、硕果累累的时期。

李岚清副总理情暖西译,第四次创业崭新开始


    质量在不断升华

    如果说西译的硬件给学院带来成功的话,那么西译的软件就为学院铸就了辉煌,西译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连年稳居全省前列,一大批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外教的加盟,给西译这只猛虎插上了翅膀,腾飞是必然的。
    2001年12月7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程安东等陪同下亲临西译院,对学院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考察,与西译学子进行了情深意切的英语交谈,对西译学子的英语水平予以高度评价,并详细询问了西译院的英语教学经验。在随后的几重要会议上,均对我院予以赞扬。
  李岚清副总理的视察,给西译人送来了关怀,送来了福音,也送来了压力。2002年2月,丁祖诒院长在全院教工大会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开始第四次创业的伟大构想,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师生思想素质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开始了对人的革命,牢牢的抓住了学院的生命线工程。
  以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为起点的第四次创业将是西译院更加辉煌壮丽的里程碑,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新起点。西译人以饱满的精神、激昂的斗志,向着东方的“哈佛”迈进。
  第四次创业的第一年里,学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硬件,斥资6000余万元新建十三栋大楼,其中包括豪华宽敞的十号教学楼;同时,学院继续大力引进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外教和专职教师。教授和外教各突破50人,专职教师突破200人,实现双“五O”加二百的目标。
  随着中国人世的成功,西译院也参与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2002年5月,丁院长受美国教育部门邀请一行8人对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进行了访问考察。为西译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10月,西译迎来了15岁生日,中央及省市多位领导为学院献上了诚挚的祝福。带领西译一路坎坷、风雨兼程15个年头的丁祖诒院长在校庆致辞中因感动而哽咽了。鉴于他为民学所做的卓越贡献,WTO中国研究中心向丁院长赠送奥迪A8轿车一辆,北京外国语大学商学院特聘院长为荣誉教授。

翻译研修生院,孕育了无限辉煌


  2003年10月,西译再次大胆创新,敢吃螃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发起挑战,开办了5年不拿国家学历的高级翻译研修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学院的这一做法深得一些专家和媒体的推崇,深得许多考生和家长的青睐。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研修班调整为研修生院。同时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在全国、西部和陕西8场翻译赛事中获得四次冠军、一个西部赛区一等奖、一个全国二等奖、两个全国二等奖和两次省级亚军。
  2004年,西译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近亿元先后建成了18个高配置实验室、被誉为西北高校“第一网”的校园网和全国民办高校“第一图”的大型数字图书馆。设施的完善和优化,大大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在连年的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西译学生屡创佳绩,通过率连年稳居外语类院校首位。
  这一年,惊人的办学业绩,不仅惊动了国人,而且赢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赞誉。04年6月,丁院长先后被哈弗大学商学院授予“杰出管理大师”、加州荣誉市民、杰出贡献人士、最受美国高等院校的中国民办大学校长、非英语国家终身教育成就奖等8项国际殊荣。西译院被国际上授予“中国大陆最佳民办大学”的荣誉证书。
  第四次创业的前四年里,可以说是西译在这一过程中的攻坚阶段。在所有西译人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在2005年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2005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翻译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启了西译第四次创业实质性大发展阶段。西译完善了院系设置,分为了五院一系(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翻译研修生院和艺术系)。第四次创业连续几年来,西译提高入学门槛,但每年仍有万余名新生入围,计划内每年填报第一志愿的学生都达到投放指标的3-13倍,计划外的生源90%左右是各省专科分数线上生,实现了西译相对优质生源战略。诸多考生的青睐和入围,成就了西译4万余名在校生的超级规模民办高校。把好入口,管好出口,连续多年来,西译每年近万名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左右,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06年初,丁院长审时度势,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了对学院有极大推动作用的“三大变革:以科学发展观指引各项变革,以教学文明带动其他各项文明,以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实现西译由高职向本科升华。学院以丁院长提出的“三大变革”为中心,进行了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及人事体制等方面的大变革、大整顿、大提高,提高了全院教职工队伍的素质,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校园内文明之风、和谐之风劲吹。
  2007年6月,既无本科学历又无本科学位的西译研修生院17名同学,接到了赴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录取通知书。这正是民办西安翻译学院长期注重素质教育的结果,也是对西译挑战学历文凭的一个肯定。
  2007年9月,学院在继续深化“三大变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坚持”:坚持翻译研修生院教育模式,坚持外国语学院全外语氛围,坚持严肃课堂纪律的教学文明战争,坚持整顿师资队伍,坚持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同时,学院还多方面、多举措倾力打造亲情校园,校园内人文气息浓重,处处体现亲情。
  丁祖诒院长说:“西译的20年是中国民办教育的一个缩影,是民办教育的断代史,我们要以20年校庆为契机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相信,西译人20年用心血铸就的民学航母在丁院长的带领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奋斗,最终必将成为“东方的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