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负面报道的思考
关注近期的媒体消息,一系列关于高校大学生的负面报道让笔者深思。
8月22日,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 “不知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11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高校学子成了奢侈品新军”;11月9日,中青在线报道“抢荣誉互相拆台 高额奖学金争夺撕碎同窗情”;中国青年报报道 “助学金别培养出只认钱的经济动物”。
在笔者看来,赤裸裸的标题和文字不只是讽刺,更多的是社会的呼吁和召唤:呼吁有更多的人来帮助“道德缺失”的青年,召唤“道德缺失”的青年重拾丢弃的道德和良知。对于那些不知感恩的人,可暂且称之为情感漠视、麻木和道德缺失,而对于那些因金钱而锱铢必较、有失风度甚至面目狰狞、不择手段的人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道德问题了。
大学是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最后一道流水线;大学生不仅应是新技术、新思想教育方面的前沿群体,而且应在人文精神和道德上作出表率。因为他们承载着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厚望,所有的视点都聚焦到这样一个群体。
对于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以上报道中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风采”,实在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于是,一系列遏制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的举措应运而生。不管是为了让爱心能“星火相传”的慈善“道德协议”,还是华中师大为避免 “贫困生贵族”的出现给奖、助学金设“封顶线”,再或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退回惩罚”政策,都只能从行为上限制“道德缺失”的少发生和不发生,并不能解决根本、实质的问题。当慈善、爱心和道德被附加上很多的条款和限制时,那是怎样的不幸和可悲。所以我们不仅要“亡羊补牢”、“善后补救”,制定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条款,还要在根本的精神、德育工作上下功夫。
当然,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引导教育,更离不开高校的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依靠自己奋斗获得物质条件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控制学生中流行的奢侈风气其实也是一种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