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自然教学法阐述自然教学法 (TheNaturalApproach)是由 StephenD.Krashen和TracyD.Terrel(1983)提出来的。他们在研究儿童如何产生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区分了语言学习中自然“习得”和“学习”两个不同的概念。Krashen和Terrel指出,学习第一语言对于幼儿来说,既是生存的需要,又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儿童出生以后,生活在一个富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之中,在日常生活和与父母的交流中,自然“习得”第一语言。“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里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侧重于语音、语法、句型训练和听写、造句等等。 Krashen和 Terrel认为,在学习英语中,用习得的方式比学习的效果好得多。因此,课堂环境应该尽量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利用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设计和ESL学生文化相近、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活动。在介绍新词汇、引进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周围实际环境。
二、自然教学法的主要特点1、Krashen把实施自然教学法的过程分成4个阶段:(1)Pre-Production理解阶段,也叫说话前阶段,(2)EarlyProduction早期言语表达阶段,(3)SpeechEmergence言说阶段和(4)In鄄termediateFluency言语显现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自然地谈话,使用基本的词汇和句型,并且突出重复重点词汇。第二阶段,教师自然地和学生谈话,选择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结构,继续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对简单的英语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此外,教师可以使用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以及Wh-起首的特殊疑问句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一、两个单词或短语回答问题。学生应能听懂这些问题,并作出回答。 第三阶段,教师使用自然、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谈话,用How起首的特殊疑问句提问,要求学生用短语或完整的句子作解释,表达自己的意见。第四阶段,教师可以继续使用直观教具,强化重点词汇。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题目或要求描绘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使用英语。 Krashen和 Terrel强调,在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教师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纠正错误上面。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出现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要急于讲究精确的语音、语法,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不必常常为自己的错误紧张担心的学习环境。
2、自然教学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和许多别的教学法都有关联,它的意义在于阐述了“习得”的理论,解释了“习得”和“学习”的区别,说明了英语教学循序渐进的阶段。其重点在于创造一个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相近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然“习得”,提高英语的流利程度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自然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到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几个共同特点。1.学习的功利性。功利性是大学生最大的特征,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刺激直接推动下人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基本上,个人的需要和意向将影响其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将动机的概念应用到大学英语学习方面 ,就是要探讨学习者为了什么原因参加学习,以及愿意为学习付出何种努力。2.学习的自主判断性。虽然大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是获取文凭和通过考试等功利性目的 ,但也体现了较强的学习自我导向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方面有很好的自主判断。这样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利用自然教学法中的一些主张,如学生的情感过滤,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或量的规定性、纠错问题和如何对待目的语与本族语等。
自然教学法无疑打开了通向外语能力的又一扇大门,对于那些完全依靠有意义学习、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更是如此。它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我们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提供可操作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我们既要结合大学生学外语的目的和心理这个实际,也要结合我们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班级规模和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同时合理使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