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而在茫茫的夜空中,最为明亮、耀眼,也最牵动人心的,是月亮。我们听着嫦娥奔月的传说长大,在无数个晴朗的夜晚,仰着头、凝望着月亮,找寻广寒宫和玉兔的影子。我们听月、吟月、咏月、颂月,过中秋、吃月饼。月亮在人们心中从来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意境。人们对月亮的欣赏与崇拜早已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乡,月亮是人们寄托乡愁的对象。同一轮明月牵动着异地亲人的心,缩短着时空的距离,传达着遥远的思念和乡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凄冷的月光常是人们孤独落寞心态的反映,作为失意人孤寂满怀的愁苦心情的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夜空中的朗朗明月也寄托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祝福与向往。人们将最美好的感情寄予明月,探月是人类一直以来精致的理想。从万户利用火箭最早的尝试到阿波罗第一次将人类的足迹带上月球,月亮的神秘面纱被一点一点地掀开。人们除欣赏月亮浪漫的、美的一面之外,开始不断地探索月球科学的、真的一面。历经千年的探索使我们对月亮有着越来越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知道,“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在无数音乐、绘画作品和诗词歌赋中,或晶莹皎洁、或凄美冰冷,引起人们无限情思的月光其实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我们了解,月球上没有广寒宫中的嫦娥,也没有“吴刚伐桂”或“玉兔捣药”,诗中又圆又美的“白玉盘”其实是沟壑万千、伤痕累累,真正存于月球上的是大大小小的平原、山脉和环形山;我们计算出,那在异地之间传递着乡愁、被无数思乡人在世界各个角落仰望的月亮原来始终只有一半面对着地球,象征着“完整”“团圆”的月亮其实从来就没有被完全的看到过,直到苏联的“月球”三号带回月亮背面的照片,人们才第一次看到那始终背对着地球的另一半,认识了月球的全貌。
真实的月亮一点点地被了解、被认识,从来没有破坏人们对月亮怀有的浪漫情怀。人们依然将“云海”“静海”等美丽的名字赋予月球地貌,并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在人类和月球间建立越来越多的联系。人类探月的脚步没有因为阿波罗的成功而就此止步,天文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努力着,探月的进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飞速地前进。以“嫦娥”命名的月球探测工程计划的出炉,为月亮情结最为浓厚的中国人的登月之路铺上了红毯。
2007年下半年,嫦娥奔月的神话终将在中国变为现实,“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将带着所有中国人的月亮情节飞向月球、飞向传说中的广寒宫。那时,月球上将响起《但愿人长久》,响起《二泉映月》,响起《半个月亮爬上来》,响起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月球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嫦娥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向宇宙深空探测迈出的可喜的一大步,它不仅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爱月情结,还将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月球探测维护了我国分享开发月球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好准备并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爱月的情怀是探月的动力,“嫦娥探月计划”不仅推动科学的发展,也将月亮文化、月亮艺术推到一个更新的高度。月与人的距离仿佛在一点点地被拉近,人们的月亮情节也因为有美、有真才更动人、更完整,是人文的美和科学的真构成了人类完整的月亮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