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802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校园新闻网检索栏里输入ACM/ICPC,从检索出来的9条新闻里,能够让人们对我校这几年参加ACM/ICPC的国际大赛历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004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选拔学生组建了ACM/ICPC队,2005年,这支稚嫩的队伍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30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决赛,取得了第九名的成绩。2006年底,代表队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印度赛场的第五名。今年十月底,代表队在2007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南京赛区的决赛上获得银奖,十一月初,他们再次获得亚洲区长春赛区的决赛金奖和成都赛区的铜奖。
  短短3年,ACM/ICPC队伍逐渐成熟起来,在他们那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包含了学院的支持,也包含了队员们的努力。谈起ACM/ICPC比赛和队员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于亚光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学校参加ACM/ICPC比赛的学生,和清华、北大其它高校相比,起点比较低。清华的参赛选手基本上都是高中时候的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国际金奖的获得者,直接保送到清华。我们学校很难招到这样的高中毕业生,所以我们的选手都是靠自己培养出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都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ACM/ICPC是一个算法设计比赛。在规定的5个小时之内,在预先设定的统一编译环境下,参赛选手编程解决赛题。谁在规定时间内破题最多、用时最少,谁就获胜。于亚光告诉记者,如果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掌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组成原理、组合数学等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骨干课,是与计算机学院日常教学紧密贴合的。“特别是在算法这个方面,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所以学院为了提升学生的算法能力,为了更好地参加竞赛,面向全学院的学生开设了算法设计这门选修课。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可以学。”对于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计算机学院还开设了高级算法,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兴趣,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
  于亚光告诉记者,除了在比赛中获得荣誉,为学校提高声望,ACM/ICPC的最大作用,是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这次获奖者之一的马旭东在大二下学期参加ACM/ICPC竞赛集训后,自主学习的能力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据马旭东自己讲,“当时没有学过算法和数据结构,所以只能自己学,而且学得比后来的课程深多了。当时自学一个算法或某一数据结构的目的,是最终将其实现成程序,去做一些题,这种自学比过去为了应付考试、囫囵吞枣地看一遍书深入多了。这一时期我自学到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大学期间掌握得最好的知识了。大二结束以后,我对本专业越来越感兴趣了。”
  3年来,计算机学院对ACM/ICPC赛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组织全校的程序设计大赛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落实专门的训练场地和指导教师等等。于亚光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我们学院的另外一个赛事NIOS设计大赛一样,ACM/ICPC能够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始终重视ACM/ICPC的根本原因。现在,我们学院又相继成立了CIS鄄CO协会、ORICAL协会、开源学会等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协会,12月1日将承办‘红旗杯’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能大赛决赛。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采访结束时,于亚光告诉记者,明年,我校将主办ACM/ICPC亚洲赛区预选赛北京赛区决赛。届时,所有国内顶尖高校都会组队来我校参赛。现在,学生们正在开发比赛用OnlineJudge在线判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