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实非梅也,而一般人往往容易将蜡梅与梅花混为一谈,盖因二者花形、花香及花期相近之故。梅花,为蔷薇科的落叶乔木;而蜡梅,为蜡梅科的落叶灌木,高2—4米,树干丛生,可见两者并非同类。蜡梅原产我国,其名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缘其色泽,蜡梅花瓣光滑,花色亮丽,晶莹剔透,好似涂了一层蜡。范成大在《梅谱》中云“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黄庭坚也说,蜡梅“香气如梅,类女工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苏轼有诗曰“开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着笔于蜡,落笔于花,是花是蜡,使人真伪难辨。而陈与义的诗句“世间真伪非两法,映日细看真是蜡。”更是一语道出了蜡梅花花瓣似蜡的特点。其二缘其花时,蜡梅开花季节是在霜雪冰冻的严寒,这时候为“腊月”,所以称之为“腊梅”。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姚氏残语》中称蜡梅为寒客,也有人称蜡梅为干枝梅、雪梅、冬梅等等。凡此种种,皆因蜡梅在腊月盛开的缘故,天气越是寒冷,蜡梅花越是鲜艳。因此,人们又常把蜡梅、雪松、霜竹,合称为“岁寒三友”。
《梅谱》对蜡梅花的颜色有过明确的定义,“因花黄色,故别名黄梅花”。其实,在北宋之前,古人是一直把蜡梅称为黄梅的,北宋以后蜡梅、黄梅并称。北宋王安国曾写有《黄梅花》诗:“庾岭时开媚雪霜,梁园春色占中央。莫教莺过毛无色,已觉蜂归蜡有香。”全诗着笔于一个“黄”字,莺毛、蜂蜡皆为突出黄色。陈与义“黄罗作广袂”、杨万里“自号小黄香”、耶律楚材“蕾破黄金分外香”的诗句,更是直接点出了蜡梅的金黄之色。
古人在诗词中咏叹蜡梅“虽无桃李颜”却“风味极不浅,香气殆过梅”,指出了蜡梅的芳香是胜过梅花的。据说宋人陈与义极爱蜡梅,写过数首赞颂蜡梅的诗词,以《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最为有名,其中有“一花香千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四句,极力渲染了蜡梅沁人心脾的香气。写蜡梅的香,陈与义绝非唯一圣手,南宋诗人谢翱“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归”、杨万里“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拆一枝”的诗句,了了数笔,便写出了蜡梅“香气馥郁胜众芳”的特点。
蜡梅的品种,主要有素心蜡梅、磬口蜡梅、狗蝇蜡梅几种。素心蜡梅,其色淡黄,其心洁白,雅致动人,因其花瓣前端较圆,故又称荷花蜡梅。磬口蜡梅,花色深黄,花开半含,其形似一磬状,故名。狗蝇蜡梅又名九英蜡梅,花形小而色淡,花心呈紫色。因花瓣较尖,状似狗牙,又名狗牙蜡梅。我们校园里种植的蜡梅当属最后一种。但无论是哪个品种,蜡梅都有着相同的品性:先花后叶,花期漫长,寒冬盛开,花香浓烈,花谢而不凋。蜡梅的这些品性在清人孙星衍的《黄梅次韵》诗中描写得非常全面:“密缀枝头半展时,才过小雪是花期。先春正色霜难压,晚岁寒香菊未知。落叶有情同抱树,夕阳无限在高枝。两行金粉平分处,却笑江梅破萼迟。”
“江路悠长。休将颜色较芬芳。无奈世间真若伪,赖有幽香。”爱蜡梅,因其名雅致;爱蜡梅,因其色纯正;爱蜡梅,因其香馥郁;爱蜡梅,因其性刚强。凛冽朔风中,漫天雪舞里,众芳销影,百花凋零,但那一株株蜡梅却笑傲风雪,冲寒怒放,幽香阵阵,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神清气爽,让人的心间充满了惊喜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