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网络实验室:24小时亮灯的课堂
秦皇岛市学生杨晓卓在她家电脑上登录了一个系统,杭州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一实验室里,有一盏灯亮了。
因为这一系统,杨晓卓才有可能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此前,由于无法解决实验难题,工科类专业的远程教育在全球都是个难题。综合了几十个实验项目的这个浙大实验室,是目前全球最完备的虚拟实验室。浙江大学开发的这个系统不但引来了国际学界的兴趣,还创造了一个新纪录:开发主力多为本科生。
网络实验室系统设有一个现场视频服务子系统,远程教育的学生可以观看实验对象的实际动作,达到和在实验室里直接观看实验同样的直观感受。除了操作实验装置,各种实验数据会即时显示在电脑界面上,实验步骤是否正确,以及实验结果等各项数据,均同步反应,学生可以实时调节实验参数,以达到完美的实验效果。
这个网络实验室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可以让能上互联网的人,通过远程控制这里的实验设备,在网上完成实验并取得实验结果,完全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操作实验时数据在网络上即时传递,几百个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获得实验数据。
在国内,教育部主导的虚拟实验室项目也正在推进,浙江大学的这个实验室项目是子项目。如果说现在囿于硬件条件的制约,有些实验无法做到24小时全天候开放,只能预约排队进行,这个项目建成后,可以完全达到设想中的“想做就做”。
国外,麻省理工学院已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金,以建立全球性的虚拟实验室系统。如果这个项目成功,浙大这个网络实验室将作为中国的中心节点。这将是个在全球范围内开放的实验室,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
摘自《浙江日报》
德国:设立青年教授席位吸引人才
德国以高水准的科研和技术著称于世。根据欧洲专利局的统计,2006年,德国申请和授予专利的数量均居欧洲第一。德国能够保持科技大国地位,除了其保证充足的研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
在德国,中、小学精英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由各州主管。联邦政府则主要通过提供研究项目和开展全国性的各种竞赛,来支持各州的英才政策。大学,政府专门设立了英才资助机构,为在校优秀大学生和青年学者提供奖学金。这是德国培养科研后备力量的一项核心政策。2006年,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提供资金8770万欧元,资助对象皆为在校大学生和博士生。
德国联邦政府设立青年科研岗位和青年教授席位,为青年学者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青年科研岗位设立于2000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柏林-勃兰登堡州科学院和德国莱奥波蒂纳自然科学院为促进科研后备人才发展而设立的,对象为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每年选拔10名新成员,每人每年可获得25600欧元的研究资金,用于独立开展研究项目,成员资格最长为5年。
青年教授席位设立于2002年,是一种替代原有教授资格考试、申请终身教授的新途径,目的在于让青年学者能够尽早开始独立教学、科研和指导博士生。青年教授期满后可申请终身教授。目前,在德国65所高校中共有786名青年教授任职。据调查,91%的人对青年教授席位的设置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摘自《中国教育报》
-
第5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