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6期

论语选读:厩焚

  对于《论语》的《乡党》篇,许多人都不太关注,认为那里讲的只是些礼貌举止方面的生活规范,没有什么可阐释的。本来嘛,世易时移,这些东西变化颇多,很难讲究得全。但是,不知为何,孔子却在这篇里弘扬起他的人本情怀?
  原文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对此段文字,也是有歧义的。我们姑且先译为,马棚(厩)起火烧毁了。孔子上朝回来,听到这事,当下就问:“伤了人吗?”孔子并没有问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重人轻畜的人本情怀。孔子做了鲁国的高官,家里起了马厩,有了养马的奴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没有人关爱这些卑贱的奴仆的,他们的身价比不过贵族家里的高车驷马,他们生死也是不劳贵族老爷们过问的。马厩失火,自然首先殃及这些养马的奴仆,本来烧了马厩他们就罪责不清,如果再伤了马,他们或许还要抵罪。可是,正在他们战战兢兢等待责罚的时候,孔子却先问,伤人了吗?显然孔子此时满脸都是关切之情。这一问一定使那些奴仆如蒙大赦,忙不迭地回答,老天保佑,没有伤啊!孔子听到没有伤人,便不再问了。至于马的死活,他似乎不感兴趣。孔子在这时的形象一定很高大,有点悲天悯人的架势。这在当时的贵族高官中应该是个另类。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胸怀为后人留下了重重的思考。
  孔子不问马,却有人问起牛来。西汉丞相邴吉,看见路边一头牛在喘气,于是马上下车详细询问,态度很急切。他认为在当时的时令下,牛是不应该热到喘气的,担心瘟疫发作影响到庄稼的收成,引起天下乱象。别人说,你是堂堂大汉丞相,有那么军国大事要做,怎么关心起牛来?邴吉说,朝廷的事,各个职能部门会处理,而丞相必须见微知著,懂得耕牛事关粮农大计,粮农之事又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所以牛的异常必须及时处理。这位曾救过襁褓之中的汉宣帝的大臣和孔子虽然关心的对象不同,但他们都明白什么是最重要,也最值得关心的事。说到底,他们关心的还是人。
  10多年前,西北边陲的石油新城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突然起火,正在这里开会的克市领导和众多中小学学校师生遭遇回禄之灾。危急时刻,有人大声地喊:“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先走!”就这样,那些离火源最近的领导安然无恙,却酿成325名师生死亡的惨剧。当时,如果这些领导能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及时疏散学生,还会有这么多人罹难吗?虽然事后,这些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但他们面对那些天真可爱却不幸早亡学生的家长,将如何说起自己的脱险经历呢?我想,他们如果生活在孔子时代,一定会先问马的,那里有他们心爱的千里驹呀。
  当然,孔子不问马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违背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初衷呢?人安全了,财产也不能不管啊。在那个年代,马也是重要的财富。而且贵人贱畜,不也犯了动物保护者的大忌吗?而且孔子只匆匆地问完人就不管了,也有点太不尽心了吧。所以,我认为在“不问马”三个字中间,应该加入一个逗号,即“不,问马”。“不”字同于“否”。“不问马”的意思应该是孔子问伤人了吗,人们告诉他“否”,孔子听到没有伤人后,才问马的事。如此一来,孔子就兼顾了人和马的安全,问得周详了。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
  不管怎样,孔子的心中是有杆秤的,他秤得出人和马的真正价值。这也是他仁爱思想的体现。今天,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才会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就只有一个,学会关心人、善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