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494期

高温的“留学热”需要“冷思考”


  当求知可以跨越国界,当留洋不再看成是媚外,从业界精英到普通大众,从不甚懂事的小学生到经历过“灰色六月”的当代大学青年,“出国留学”常常被他们挂在嘴边。这场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留学热潮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强大,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专家学者呼吁该给“留学热”泼些冷水时,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们却又加入了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
  他们的“留学梦”
  据报道,改革开放 30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万,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那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庞大的数字足以印证中国“留学热”的高温。然而出国留学的人员结构也在急剧变化着,低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尽管教育部并不承认直接去国外就读高中或大学的学生的“留学生”身份,但这批潜在留学生的人数也足以看得出当今社会留学氛围之浓厚。
  大学生一直以来就是“留学队伍中最中坚的力量”,曾经他们走过高考“独木桥”,经历过“灰色六月”,然而跳跃的视野总想看得高,看得远,于是他们不辞辛苦地埋头奋战“洋高考”。笔者采访了一些大一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谈到自己的“留学梦”时,总能侃侃而谈,对向往的国家也是知之甚多。人文学院新闻系的张同学在被问到是否有过想出国留学的念头时,她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有想过,但我肯定不会出国留学”。她说她比较喜欢澳大利亚,她幻想的大洋洲的生活是悠闲的,是接近自然的,可以拥抱海洋。在谈到对当下大学生出国留学的看法时,她说能出国留学的人,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还有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为了躲避“高考独木桥”。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留学梦”,希望与自己向往的国度来一次亲密接触,魂牵异国的情愫总会渗透在这群逐梦者的思想中,想立志海外,继续深造的美好心愿也是情理之中,但可惜的是理想的美好有时会被扼杀在现实的梦魇中。每个人都有拥抱梦想的权利,他们积蓄着这种情怀,等待着筑梦同飞的日子,可是一切稚嫩的遐想禁不住现实的层层推敲。只能说梦是美的,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只是高于现实的梦想。留学热的背后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造成了许多同学想要通过留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在大众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洋文凭”的含金量似乎更高些,很多人都认为留学回国的人会被周围的人“高看一眼”。留学人员回国后受到的礼遇和飙升的身价,更成为推动出国留学热潮的直接诱因。一位接受采访的同学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我的成绩在国内上好大学太难,最多只能上个二本、三本的学校,将来毕业后找工作都成问题。而这样的成绩,到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就能申请到个不错的大学。”
  除了想要用洋文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外,如今留学的途径变多,门槛变低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当前世界正处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之下,但经济的寒风却吹热了留学生市场,留学市场越红火,各个国家的大门就越敞开。据了解,各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率都呈上升趋势。教育成为世界看好的产业,尤其在澳大利亚,教育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果说外国政府的政策宽松是一个先决条件,那么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便给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如今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当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时,人们口袋里的钱也多了,家长怀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自然而然愿意将这些钱花在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上。
  留学,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于留学生自身来说,到国外学习可以感受不同于国内的教学方式,天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交结更多的朋友,他们认为这些优势是在国内无法拥有的。
  留学可以看成是一种教育投资,但任何投资过热都是风险的积累。不少家长让孩子出国都是一种“从众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对国外以及国外大学的情况并不了解,很多时候,他们比的不是国外的教育环境,而是和身边的人进行攀比。
  不论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还是为了进行教育投资,专家表示,留学热当前仍需要冷静的思考,留学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曾几何时,“海归”成了“全能”的代名词,当国人艳羡这个称呼时,人们心中也在悄然萌发出国留学的念头,于是,一批批留学生前赴后继,争当“海归”。到底是“新鲜”还是去“深造”,抑或只是想尝点“洋墨水”,拿个“洋文凭”,留学生们的心中自有一副权衡的天平,但我们应该首先明白自身奋斗的砝码才最具重量。正如一位留学日本的同学说的:“这些年留学的人太多了,所以留学的人也不是那么吃香了,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要学到本事才可以。不过留学的经历,真的会使人成长很多,学到很多,懂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