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246期

论 荣 誉


  前一阶段忙于研究生奖 学金评定工作,一些思绪常不由自主涌上心头:荣誉,究竟是什么?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为了个人荣誉不惜与情敌决一死战,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近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国家不再遭受欺凌,而抛头颅洒热血。体育健儿们在奥运赛场、世界级体坛赛场上奋力拼搏、崭露头角,不仅是为了个人荣誉,更重要的是,在为祖国荣誉而战。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为了个人和祖国的荣誉,毅然抛弃美国安逸的生活,历经磨难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生。36岁,孜孜钻研的钱学森即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美国导师曾经预言他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对此不屑一顾。放弃得彻底,回来的信念坚定而决绝。为了信守自身的信念与决心,自回国后钱老便再未返回美国一次。
  荣誉,难道仅仅是单纯的“名”和“利”吗?它是否还有着其它的寓意蕴含其中?我认为,荣誉是一个人证明自身价值的履历,是一种有着更为丰富韵味和意境的精神追求。
  奖学金,对于获得的同学而言,是一种荣誉,一项光荣的称号,是对研究生现阶段学业工作的肯定。把它看成是个人的荣誉,同学们的积极争取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一个充满动感,充满个性,呼唤人文精神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捍卫自身荣誉的权利。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同学们的积极争取,便给同学们安上一个 “看重名利”的帽子。事关荣誉,事关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肯定,凡是有追求、有进取精神者都会看重荣誉。因此,我能理解同学们在评奖学金期间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不看重荣誉的人就一定会成为社会栋梁之材吗?未必。但如果过于重视奖学金就是不可取的。过于重视,就不仅仅牵涉到荣誉问题了,奖学金不仅涉及到名,同时它还关乎利。人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越多越大,对个人的心理而言就越是痛苦,对整个社会或一个集体而言,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严重者它会造成风气的恶化、造成心理的躁动、造成人员的互斥、拆台。
  新一代研究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栋梁,千万不可如此短视,不可只求物质欲望,而忽视了在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追求。奖学金,同学们可以积极争取,但莫要过于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和同学们接触,多看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那颗年轻积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