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与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宝东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新经济时代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研讨会”于4月19日在我校临港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我校党委书记孙培雷、应用技术专指委主任委员夏建国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分别致欢迎词。其后,研讨会针对新经济时代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等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报告发言和讨论。
作为企业用人单位代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健劲作了题为《用户视角下的新经济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他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知识结构上,注重交叉融合;在能力培养上,突出实践能力;在内涵素质上,强调责任意识。他希望高校能培养出具备以上素质与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来自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陈明副院长以 《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的智能制造及人才培养》为题作了报告。他从人工智能这一新的视角来解读,构建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模型,并以课程体系来促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实现。
作 为 地 处 上 海 重 装 备 基地——临港的应用技术高校,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晓军作了题为《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她提出智能制造是新工科建设的主阵地,但同时智能制造对新工科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新工科可从“双线复合”互融互通、“三项机制”来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如此才能达到成就卓越学生的目标。
黑龙江工程学院副院长叶树江作了题为《新质量观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的报告,他认为新的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观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新工科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吴元凯以《实践教学“五化”综合改革探索》为题作了报告。他针对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化”的综合改革实践,即设计“模块化”教学结构、建设“工程化”教学平台、开发“项目化”教学载体、创新“协同化”教学组织、实施“多样化”教学评价。他认为通过这种综合改革,可以助推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解智能制造企业真实的发展现状,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教育合作经理高志国以《FANUC智造时代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升级对策》为题,介绍了国内外智能工程的最新趋势,并从编制专业建设指导方案、课程标准、师资培养方案、实训室建设与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分享了发那科培养智能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做法的经验。
“新经济时代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研讨会”是我校承办的专题会议,旨在针对高校如何根据新经济形势、面向产业发展新常态,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培养出更贴近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聆听企业专家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与反馈,以更好地为来自全国多所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研究讨论平台。(刘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