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12 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等共同主办, 第一财经研究院、 《世界经济》 编辑部、 《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和《China and World Economy》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第八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主题是“金融危机十周年: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新挑战”,来自美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香港地区和大陆的 30 位大会演讲嘉宾,以及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和我校师生 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主持。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教授致辞。王校长指出,2008 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金融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至今记忆犹新。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动荡不定,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不断加剧。我们应该在充分总结以往危机教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 做到未雨绸缪, 避免危机重演。她希望与会嘉宾在本次论坛中充分交流、加深理解,为全球金融稳定献计献策。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主席张礼卿教授阐述了本次论坛的议题。他指出,得益于 G20 国家联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2008 年这场60 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多也已从持续的衰退中走了出来。但是,也应该看到,伴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全球贸易冲突的持续升级,最近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加大;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股票市场频繁发生动荡, 阿根廷、 土耳其、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相继出现大幅度货币贬值;一些国家的负债率急速上升、资产泡沫不断扩大、金融稳定性明显下降。所有这些,使全球金融稳定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动荡随时可能再现。本届论坛将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议题: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汲取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将对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将对新兴市场金融稳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估和应对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 州 大 学 伯 克 利 分 校 Barry Eichengreen 教授、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教授、苇草智库创始合伙人朱嘉明教授发表主旨演讲。Barry Eichengreen 教授指出,目前全球金融面临的三大风险,即重蹈覆辙风险、影子银行风险以及新兴市场风险。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新的危机恐怕离我们不会太远。他认为,中国应当非常审慎地开展工作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保证负债占 GDP 比例的稳定,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陆磊副局长反思了 2008 年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管理认知、方法、工具方面的革命,强调“流动性管理”、“支付体系”、“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协调统一机制”三大抓手,详细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危机的问题。王广谦教授总结了国际社会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多方位措施, 包括加强全球政策协调、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改革,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和各国监管改革等,并就如何预防新的金融危机到来的风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朱嘉明教授回顾了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 2008 年后建立在泰勒规则基础上的“中性利率”时代已经结束,“新中性利率”出现了常态化趋势。
论坛举行了四场圆桌会议,与会专家围绕“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反思:我们是否吸取了足够的教训?”、“贸易冲突及其对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与新兴市场金融稳定” 、“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现状、原因与政策应对”发表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