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54期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本报讯 3月3日至15日,2019年全国 “两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连日来,我校师生纷纷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围绕教育、科技、创新、民生等热点,畅谈感想与体会。
党委组织部部长娄志勇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真切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热切期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的重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真正把新时代组工干部形象树好。
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田中良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到了“就业”二字,而且就业优先政策首次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将紧盯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实际,积极构筑招生、教学、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开展校企校地深度交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助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赵光明教授说,今年“两会”,科技创新仍然作为一个热点被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作为高校一线研究人员,我更加坚定了做科研、做好科研的决心和信心,这也将最大程度提升我们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加快学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步伐作出贡献。
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马芹永教授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城际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作为高校教师,我倍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在工作中,要以人才培养为本,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创新研究,用实际行动为教育、科技、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安徽省政协委员、民建淮南市委副主委李广学教授表示,作为省政协科计界别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响应安徽省融入沪苏浙皖形成“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活动主题,近期参加了“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调研,为安徽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科技进步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作为大学教师,将努力教书育人,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为科技创新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民进安徽理工大学支部主委陈清华教授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近期出现了翟天临 “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但国内论文造假只是个别现象,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是好的,国外大学对中国教育也非常认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要理性对待。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注重学术素养,杜绝学术不端。
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李攻明表示,通过认真学习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过去一年的努力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两会”精神,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校博士研究生会主席李长鹏谈到:在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到了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全国人大代表袁亮院士在两会期间着重提到了矿井能源资源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的工作模式。作为一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也与煤矿开采息息相关。未来我将结合两会精神,潜心钻研煤矿开采中的核心技术,力争做出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为祖国优化能源结构工作贡献自己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校研究生新媒体中心周敏谈到:今年两会中首次出现了“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的新表述。这些“新声音”让我有了新期待。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社会热词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现今所提出的“智能+”,则是对“互联网+”的一个再升级,我非常期待今后“智能+”在社会生产中焕发出的强大活力。这也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去学好我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以致用.。
地球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17-1班王岩同学说,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身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保护环境的理念已融于血肉深入骨髓,我将会把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融入我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中,尽个人所能,为美化社会环境、创建最美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