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5期

让文明的甘泉浸润人心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城乡绿化水平持续提升, 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修养也应水涨船高、 齐头并进

文明其表, 制度其里。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 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再好吃的菜品,点餐取餐也不过量;碰到再特殊的情况, 也不以 “机闹”“路怒” 的形式宣泄……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学会照顾他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习惯于思考公共利益。这样的文明举止,正是我们社会的亮丽底色。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与和风拥抱、 与繁花合影, 感受春天的气息。但在一些公园里,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场景:有的游客为了采摘野菜,把蒲公英整根拔去;刚刚开花的二月兰被掐尖,荠菜、马齿苋更是“在劫难逃” ; 他们用手揪、用刀削、 用钥匙挖, 弄得土坑遍地、 一片狼藉。虽说一些地方有春季 “食野” 的风俗, 但真正的 “春色可餐” ,不是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应以破坏公共文明、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

公园姓 “公” , 不是自家菜地。暂且不说园中野菜有被农药喷洒、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自行采摘食用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单是公园草坪作为绿化景观这一条,就不容个人随意破坏。此外, 公园绿地及其产出属于公共资源, 也不容许私自占有。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城乡绿化水平持续提升,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对许多居民来说, 不必长途跋涉、 自驾远行, 也能在家门口感受到“头上飞鸟、 林下鸣虫” 的自然之美。在这样的背景下, 个人修养也应水涨船高、齐头并进。如果一些人罔顾警示内容, 私挖乱采、 破坏环境, 模糊 “公” 与 “私” 的界限,只能说明他们的公共文明意识还存在着“欠费” 与短板。

  也有人辩解, 精心修饰的花草、 人工种植的林木理应保护, 但拔野菜无伤大雅。 这样的说法并不能为 “私采滥挖” 提供合理化支持。事实上, 野花野草的生态功能同样不可小觑, 它们何尝不是绿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启示我们, 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在不断拓展、生活场景愈发多样, “无心之失” 甚至 “好心办坏事”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例如, 一句 “待人以礼” 的简单要求, 对应着商务礼仪、 外事礼仪、 服务礼仪等复杂知识。 如果不去努力学习掌握, 那么在面对音乐会上能否于乐章间鼓掌、 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何时喝彩等问题时, 就很容易失礼。 从主观上增进文明意识, 多学习文明礼仪知识, 不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才能做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当然, 真正可怕的不是 “不知而犯” , 而是 “明知故犯” 。 生活中, 少数人权利意识高涨, 但规则意识 “跟不上趟” , 只遵守于己有利的规定; 个别人把维护公德看做愚蠢迂腐,认为 “钻空子” 是一种聪明。事实上, 规则不是权宜之计, 文明更不是 “精致利己” 。 向上的力量、 向善的力量, 根源于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 道德情感,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携手播撒文明的种子, 共同凝聚文明的共识, 才能让更多人聆听到内心中的 “道德律令” 。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 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 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这一方面需要织密织牢制度之网, 让公共行为有规可依; 另一方面则要用好执法的手段, 提高不文明行为的代价。比如, 关于公园能否采摘野菜, 有关部门早已出台过规定, 但此类行为屡禁不绝, 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出了问题。现实中,无论是招募公共文明引导员, 还是开设 “黑名单”制度, 种种创新举措的出台, 就是为了让纸上的规章立起来。 制止不文明行为,用制度捍卫文明, 这是绝大多数人所乐见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 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期许。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 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 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