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632期

《人民网·强国论坛》 林忠钦: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林委员,“双一流”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您认为上海交大应该如何稳步转向“双一流”呢?
  林忠钦:上海交大经过了差不多20多年的“211、985”建设,现在进入了“双一流”建设。在“211、985”建设中,主要是经历了一个数量发展、规模发展、学科布局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们完成了数量的累积、规模的发展和布局。目前更多地进入了内涵建设,从数量转向了质量,逐步地实现量质并进,以质为先。跟过去相比,我们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特别想能够培养出学术大师、智慧英才,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我们想围绕这个方面开展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过去主要考虑师资是不是能够完成当前的任务,现在更关注具备高水平学术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的师资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的很多指标都在全国前列,甚至第一,有些指标甚至在世界上排在比较前面,所以我们有信心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差不多20年前,我们SCI论文的数量非常少,全校可能就(每年)100来篇,现在第一作者论文差不多(每年)有7000篇左右,全部SCI论文(每年)有10000篇。现在进入量质并进的阶段,我们特别重视篇均引用,篇均引用提高才表示更高的质量。目前的篇均引用还不够高,但是我相信再过5年左右时间,这个指标也会上来。
  我们要有一些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研究工作,使我们有若干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人家都跟着我们走,这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所应该具备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究竟为国家的发展解决了哪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像我所在的上海交大机械学科,在国内外有很好的学术声誉,我常常问同事和学生,我们国家有哪些制造技术、制造装备非得依靠交大的这些研究工作才能够推动发展?有一些,但还远远不够。
  另外,办大学还要有很好的学术声誉。上海交大在国内声誉还不错,但国际声誉还不够高。从2000年左右,我们开始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比如和密西根大学等开展了深入的国际合作,这对上海交大的国际声誉有很好的提升。但这还不够,因为我们希望成为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所以我们还要更加深入的合作,和更高水平大学合作,这些都是正在推进的工作。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您认为应该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
  林忠钦:这个会我也在现场,我亲自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他特别讲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人民对教育有更多更高的期待。我回到学校以后,在很多场合传达了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有很多事要做,目前我们特别重视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志愿为国家建设服务,把这个作为(办学)第一使命。过去我们培养的许多优秀学生都留在了国外,我自己从去年下半年推动学校开展了一些就业引导工作,我们特别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把国家在方方面面急需的(事业),特别是一些艰苦地方(的事业),作为他们就业的第一选择。我也去过了很多新校友工作的地方,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鼓励。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能够争取成为社会的栋梁,行业的栋梁,把这作为一个追求。
  主持人:林委员,我们都了解到上海交大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人才愿意投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呢?请您介绍一下上海交大的育人改革制度。
  林忠钦:大学的第一使命就是人才培养,大学老师其实都非常愿意把人才培养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客观来讲,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政策、理念等因素造成了一些弱化。我们现在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方面要强化老师的使命感。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教师的第一使命,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自己最光荣的事情。第二方面,学校层面也对老师在人才培养上承担的工作任务做一个考核。现在我们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岗位要求,比如说正教授必须给学生上课,这个不能含糊,这也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多个场合下反复讲的事情。第三方面,在资源分配上,比如正教授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应该有相应的薪酬标准,如果说没有承担,我们在资源分配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总体说来,我们在使命感、工作岗位要求、薪酬分配这些方方面同时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