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海院报》 - 2024年第2-3期

绿化荒山守初心 接续奋斗担使命


嵯山,嵯峨群山一岭。这座莱阳市志上没有记录的山,不被外人熟知。一位老党员,一双黝黑沾满泥土的手,一份 32 年来的坚守,让这片原本贫瘠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3 月 11 日,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海都学院携手吕格庄镇政府开展植树节活动,探望植树老党员李世富,并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坚守初心 与树为伴

春风送暖意,植树添新绿。3 月 11日一早,海院学子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嵯山拜访这位老党员。由于山路崎岖,仅有一条小路蜿蜒于山石之间,上山只能改为徒步。行至半山腰处,树木愈加浓茂,回头看山下已看不到村庄。一座简陋水泥房遗世独立,这就是李世富的家。

1992 年,李世富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他不被人理解的漫长岁月。“毛主席说了,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个“老支书”就这样铭记着领袖的教导,怀揣着一份共产党员的信念,孤身住到了嵯山,决心要将大树种满山头。

“一片松树嵯山增美,火盗羊吃只剩两棵,四面多棵分散栽植,山坡苗圃九七年育。”这是李世富写在一块石板上的文字,也记录下一个个故事。从最初的不被人理解、树苗被拔、家人反对,李世富从来没有向困难低下头颅,反反复复重新种了十多次,并在树下压了纸条:劝教乡亲们,爱护树木,共同保护它们。

面对种种遭遇,李世富没有抱怨。树木毁了一批,他就重新种上一批;育苗失败一批,他就找方法学技术,就连这些债务,他都承担下来,甚至不让家人提及,愣是靠着高龄补贴、村里的补助,一点点把债务还清了。

现如今,这些树木已经有 3 米多高,有碗口粗细,成了嵯山上的一道景观。人也许会被困难打倒,但不会被困难打败。李世富说:“我二十八岁那年入党,但就是一句话,听党的话,响应号召,只要是党指引的方向,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去做。”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李世富向志愿者们讲述了他年轻植树的故事,他朴实的言语中充满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植树事业的热爱,这份持之以恒的绿化情怀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人文艺术系刘伟老师说道,“老人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愚公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年轻一代去学习。”

深入了解李世富后,你会发现他最值得尊敬的,不仅仅是荒山独居、植树造林的事迹,而是他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赤子之心。最开始在事迹传扬出去之后,有人找到李世富表示愿意出高价买山上的树木。但他不为金钱所动,毅然的拒绝了所有想买树的人。

“没有绿水就没有青山,没有青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李世富如是说。耄耋老人,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说出的话依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此行不仅让师生们体会到了绿化事业的重要性,更从老党员身上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现代设计学院李英杰老师说:“听完老党员护山植绿的故事,他老人家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努力将这种“愿用余生换山绿,初心不改铸山魂”精神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民心工程,守望嵯山,是李世富“一个人的民心工程”,也是亿万人的绿水青山梦。遍染荒山的绿,是李世富坚守了 32 年的颜色,也是莱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

携手添绿 以行践知

在李世富种下的树林中,师生党员们面向国旗,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开始了本次义务植树活动,师生们穿梭在嵯山的各个角落,热情高涨,为嵯山增添了一抹抹鲜嫩的绿色。大家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起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提水浇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棵棵生机勃勃的树苗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70 余棵树苗被悉心栽培,海院学子以主人翁的意识服务着地方绿色文化发展,助力美丽家园建设。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植树活动,更是一次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环保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代设计学院广编 20.4 任宝龙作为一名学生党员,通过向老党员同志的学习,了解了那段艰苦岁月,学习到了老党员同志身上的“匠人精神”,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他说:“参与植树活动,不仅培养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我们心中活了起来。”

春风拂绿吐新枝,又是一年植树时。种下一棵树,收获满眼春。植树节活动是连接青年与乡村的纽带,它实现了青春与美化乡村的双向奔赴。一棵棵小树苗都是海院人对于绿色理念的践行,是新时代的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表达。

未来,学校将引导更多青年学生致力于美化环境、乡村振兴,结合所学的文化知识,用汗水来展现最美的青春,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绿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