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扎实的课程构建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激活课程生命力的血液。回归教学问题———怎样上好一门课?既体现在每节课堂的师生有效互动中,又蕴含了教学团队对每位同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职业规划的思考。
本期文章中,马丽老师将讲述如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塑造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聚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既要学习急危重症救护、灾害和损伤的急救护理、危重症患者护理等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也需培养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更需塑造急危重症护理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护理学院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北校区临床技能中心组织 2021 级助产学的同学开展基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的 PBL 教学,马丽老师带领学生解决急危重症患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就此展开深度讨论。
PBL (Problem-Based-Learning)作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需要同学们在案例场景中,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尝试解决具体的问题。基于以上模式,教学中融入了由同学扮演的标准化病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辩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同学的实践创新能力与沟通素养。这也是护理学院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主动参与、深度学习式课堂。
多措并举 全面混合
促成深度学习模式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知识理解及实践运用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为达到教学目的,护理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团队构架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深度学习模式。
在课前,团队会聚焦前测数据的差异化教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完成低阶学习目标。
课中,团队进行了线上线下无边界精准化课堂教学,先反示教再示教检测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反向监督主动学习;开展基于标准化病人的 PBL 教学,打通学生思维通道,触发内在情感,加深对急救的身心感知;开展微案例 + 翻转课堂分析培养主动思考、积极分析的习惯;理实结合法帮助学生更快从理论转向实践;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增强技术)将急救操作和虚拟急救场景“无缝”集成,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
课后,聚焦后测数据的延伸教学,打造有效学习闭环,帮助同学们完成知识内化。
以“数字化赋能”
撬动高质量课程教学变革
“多年来,我们一直持续深化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新医科要求下能有效激发学生内驱动力的高质量创新课程。”目前,《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团队建设了课程特色微课、专创融合微课、临床案例、课程思政案例、题库等。通过知识图谱,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引入 VR虚拟仿真和混合现实开展急救护理实训。依托学校“5G+ 智慧教育”建设,使用智慧教室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实现深度交互,合理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省级虚拟教研室实现教学学术共同体,促进区域间的教研交流。
全为生命 入心入行
“我们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让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实现有机深度融合,体现专业价值。”
近年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基层、到社区、进高校等开展急救社会服务,常态化服务西部地区,开展数百场急救知识宣讲,惠及群众近 40000 人。通过实际运用,同学们亲身实践,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锤炼专业品格,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创教融合 善思善用
“课程打通创教融合路径,线下强化急救技能的练习,线上多手段帮助学生内化急救知识与技能,开放性实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走入社会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参与各类急救科普宣传,实现知识再创造。”马丽老师说,教学团队积极吸引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截至目前,《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团队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8 项;指导学生获奖 44 项,创新创业各类比赛省级以上获奖 5 项。
团队还形成了创教融合自循环模式,以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项目及比赛,例如申报标准化病人的培养工作坊。通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学生能恒定地、逼真地表现患者或家属的实际临床症状及反应,之后又运用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学习了本门课程,学生扎实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她们从内心愿意走向急危重症护理岗位,以爱心、用心、专业去守护每一位命悬一线的患者。”
目前,《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和教师获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省级金课、省级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教学名师(金师),教育部在线教学研究中心拓金计划、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等一系列教学类奖项,形成师生齐发展,具专业价值、推广价值和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课程建设创新示范性成果。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护理学院 采访:李菡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