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成都医学院报》 - 第33期

为有源头活水来———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纪实

57年的军队生涯,奠定了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60年的办学经验,营造了学校优秀的文化活动的氛围。在科学发展、全力提升本科办学水平的同时,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为切实落实中央16号文件、省委36号文件,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学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更是成为了活水源头,为成医学子,灌注了源源不绝的活力……科学谋划,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集优秀影片展映、优秀图书展售、风味小吃展销、师生书画作品展评、师生风采展示等为一体的年度田径运动会,成为全校师生的一大节日。围绕办学方针高起点谋划文化工作,紧贴中心工作高格调开展文化工作,着眼素质教育高标准创新文化工作……在秉承军队特色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校党委用大文化观,谋划和构建校园文化的总体布局。“大学积淀的是历史,更是文化。校园文化永远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谈起校园文化建设,党委书记冯有明的认识,很深刻。为此,学校大凡重大的文化活动,各级领导都亲自参与、亲自筹划、亲自组织,确保活动主题突出、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也正因为如此,学校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功效。为搭建学生拓展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的广阔平台,提高大学生知识技能,学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协会及文学、摄影、新闻、书画、曲艺等60多个社团和兴趣小组,并由知名教授担纲指导老师。着眼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和荣辱观念,学校建立了三星堆、长虹电器公司、黄继光纪念馆、天回敬老院等1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日新闻述评会、“时代论坛”报告会、邓小平名言赏析座谈会、“看家乡,颂改革”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大大培养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强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利用入学、实习、毕业分配等时机,进行以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扎根边疆,到高原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主要内容的“四边四去”教育,成功探索出“三层四点四阶段”的人生观教育新路。借助网络“高速公路”,学校建立起校长、书记信箱、辅导员在线等栏目,并充分利用BBS、QQ、Email等网络载体,广开言路,交流思想,全面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启动的“大学生思想心理育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荣获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二等奖、四川省教育成果一等奖,自行研制的“大学生心理测试”软件,甚至在部队和国内数十家院校推广应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体育大赛,由各院、系自主承办,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轮番举行;每月一场文艺晚会,每年一次青年“多能赛”……在紧贴中心工作高格调展开文化工作的同时,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系列创新,不断进行。学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从最传统的体育赛事到军体拳比赛、医护技能接力赛、学员队大本营建设评比等项目的不断融入,再到如今集运动、书画、影展、优秀图书展售、小吃城等为一体的盛会,更是成为全校师生的一大节日。
  夯实基础,打造特色,营造健康向上的全新文化环境。近1000万元的投入,成功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演出已超900场次的女子军乐团,曾应邀赴京,参加国庆45周年庆典。
  建硬基础设施,搭建活动平台;配强骨干队伍,延伸教育触角;定准规章制度,保证持久经常;夯实活动基础,形成特色优势……为满足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新修融教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厅,新建和改建图书馆、校园网络、田径运动场、室内乒乓球馆,在学校醒目位置制作校训、励志格言的宣传灯箱和标语牌……随着近千万元自筹资金的注入,学校文化活动呈现出“唱歌演出有舞台、文化活动有场地、欣赏影视有设备、体育锻炼有器材”的全新局面。
  与此同时,学校按照“育人、育才、娱乐、管理”四位一体的要求,采取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方式,加强对文化工作骨干的培训和管理使用。组织体育裁判员、板报员、教歌员、新闻报道员、放映员、广播员等骨干培训;选送文体骨干参加专业院校或对口专业培训班学习深造……如今,每个学员队都有一支10人以上的文化骨干队伍,正是这支能力强、素质好、作风实的文体骨干队伍,把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以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女子军乐团为特色、以传统活动为支撑、以双休日活动为补充的群众性、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格局和一支队伍、两个窗口、三项特色活动的文化工作体系。
  学校女子军乐团,建团以来共培养了12届800余成员,在军内外演出900余场,观众达60余万人次,演出足迹遍布西南地区,被称为成医文化之“魂”。据统计,在西藏工作的女子军乐团成员,70%以上已走上了骨干和领导岗位。1994年,女子军乐团到北京参加了建国45周年国庆庆典,受到朱镕基、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近年来,学校先后捧回全国、全军、总后和省级各类大奖近百项。
  把握规律性,全面拓展育人渠道;体现时代性,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突出群众性,大力创新活动体裁……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彰显得异常突出。
  “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动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党委副书记郭晋说。
  为此,“坚持以学生第一任职需求为目标,力促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全面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目标。
  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很注重把握“有传统优势可借鉴、有教育主题可依靠、有过硬骨干可支撑”的规律,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思想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的传统优势,全面拓宽育人渠道。学校连续举办的28届田径运动会、25届“四有杯”篮球赛、17届“同乐杯”乒乓球赛、16届“五四”青年多能赛,以及各种主题演讲赛、辩论赛、群众性影视评论、学生社团活动等,都坚持突出德育主线,强化文化育人功效。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等时机,举办爱党爱国爱校主题文艺晚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影视育人功效,有计划地观看优秀传统影视片,组织影评征文;开展“理想信念大家谈”的演讲赛和辩论赛、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和“看家乡新变化、颂改革新成就”征文,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感性认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底蕴……这一系列活动,无不赋予传统教育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必须有生动活泼的形式,才能够吸引人、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先后搭建起女子军乐团、男子腰鼓队、白玉兰艺术团、曲艺队、英语剧社等众多平台,定期开展各类训练,不断提高表演水平,激活创造力源。由学生自创的群口快板《校园新风》获全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小品《弯弯的月亮》、《进藏之前》、《有这样一个女兵》等相继获国家级大奖。这些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增加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不少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介入,如今,全校5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每年至少有1次上台展示才华的机会。
  全军女作者散文大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五届“首艺”推新人大奖赛美声唱法十佳、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二等奖、全军影评一等奖、纪念建党80周年总后美展艺术奖……近年来,学校先后捧回全国、全军、总后和省级各类大奖近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