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打造特色,营造健康向上的全新文化环境。近1000万元的投入,成功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演出已超900场次的女子军乐团,曾应邀赴京,参加国庆45周年庆典。
建硬基础设施,搭建活动平台;配强骨干队伍,延伸教育触角;定准规章制度,保证持久经常;夯实活动基础,形成特色优势……为满足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新修融教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厅,新建和改建图书馆、校园网络、田径运动场、室内乒乓球馆,在学校醒目位置制作校训、励志格言的宣传灯箱和标语牌……随着近千万元自筹资金的注入,学校文化活动呈现出“唱歌演出有舞台、文化活动有场地、欣赏影视有设备、体育锻炼有器材”的全新局面。
与此同时,学校按照“育人、育才、娱乐、管理”四位一体的要求,采取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方式,加强对文化工作骨干的培训和管理使用。组织体育裁判员、板报员、教歌员、新闻报道员、放映员、广播员等骨干培训;选送文体骨干参加专业院校或对口专业培训班学习深造……如今,每个学员队都有一支10人以上的文化骨干队伍,正是这支能力强、素质好、作风实的文体骨干队伍,把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以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女子军乐团为特色、以传统活动为支撑、以双休日活动为补充的群众性、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格局和一支队伍、两个窗口、三项特色活动的文化工作体系。
学校女子军乐团,建团以来共培养了12届800余成员,在军内外演出900余场,观众达60余万人次,演出足迹遍布西南地区,被称为成医文化之“魂”。据统计,在西藏工作的女子军乐团成员,70%以上已走上了骨干和领导岗位。1994年,女子军乐团到北京参加了建国45周年国庆庆典,受到朱镕基、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近年来,学校先后捧回全国、全军、总后和省级各类大奖近百项。
把握规律性,全面拓展育人渠道;体现时代性,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突出群众性,大力创新活动体裁……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彰显得异常突出。
“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动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党委副书记郭晋说。
为此,“坚持以学生第一任职需求为目标,力促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全面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目标。
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很注重把握“有传统优势可借鉴、有教育主题可依靠、有过硬骨干可支撑”的规律,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思想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的传统优势,全面拓宽育人渠道。学校连续举办的28届田径运动会、25届“四有杯”篮球赛、17届“同乐杯”乒乓球赛、16届“五四”青年多能赛,以及各种主题演讲赛、辩论赛、群众性影视评论、学生社团活动等,都坚持突出德育主线,强化文化育人功效。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等时机,举办爱党爱国爱校主题文艺晚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影视育人功效,有计划地观看优秀传统影视片,组织影评征文;开展“理想信念大家谈”的演讲赛和辩论赛、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和“看家乡新变化、颂改革新成就”征文,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感性认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底蕴……这一系列活动,无不赋予传统教育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必须有生动活泼的形式,才能够吸引人、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先后搭建起女子军乐团、男子腰鼓队、白玉兰艺术团、曲艺队、英语剧社等众多平台,定期开展各类训练,不断提高表演水平,激活创造力源。由学生自创的群口快板《校园新风》获全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小品《弯弯的月亮》、《进藏之前》、《有这样一个女兵》等相继获国家级大奖。这些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增加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不少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介入,如今,全校5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每年至少有1次上台展示才华的机会。
全军女作者散文大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五届“首艺”推新人大奖赛美声唱法十佳、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二等奖、全军影评一等奖、纪念建党80周年总后美展艺术奖……近年来,学校先后捧回全国、全军、总后和省级各类大奖近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