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言论

幼童何以称“孩提”

“孩提”就是幼童,也就是儿童,这意思大家都知道;但幼童或儿童为何要叫“孩提”,却未必都知道了。“孩”字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原来是写作“咳”的。许慎说:“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但“小儿笑”又是什么意思?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三说:“然咳者小儿为人所引逗而最初回答之声。”意思是说大人引逗小孩时,小孩虽然还不会说话,却能以笑来...

咬文嚼字 2022-06-08 45

说!你已经第几次放弃写作了?试试这个微习惯

和人大出版社合作写作课已有四年,来去有2000多名写作者。时间长了,我发现学习新技能这事,焦虑常常和热情一样巨大。例如,写作不外乎多读多写多生活,一听都高兴,这还不简单?这就写。确实,写作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了。拉开椅子坐下来,打开电脑就可以开始。只要不以此为生,也不用遭截稿时间的罪。不过,坏就坏在这个「多」。多少才叫多呀?很多学员这样...

叶伟民写作 2022-06-08 54

你养成写提纲的习惯了吗?这5个问题得好好问问了

写提纲真的很有用。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重视提纲,养成写提纲的思维。问题是,如何养成提纲思维?我的观点是,从习惯开始。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一个新习惯的养成,至少得经三个阶段:首先,纠正认知偏差,摒弃以往的错误认识。对写作而言,就是摒弃“提纲无用”“写提纲麻烦”等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提纲观”。所谓“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认识对了,习惯就...

哪些才是感人的细节?

把报道写活、写生动,都需要有细节。有了细节,人们就喜欢看;反之,则吸引不了眼球。那么,细节是什么?哪些才是感人的细节呢?有些年轻记者尚不是很清楚。下面结合实例给大家介绍一番。作家写小说、写剧本很注重细节,读者也往往被其中的细节所吸引。然细节有一般和典型之分,也有乏味与生动之别。作为记者写报道,第一步就是要在采访中竭尽全力去捕捉、挖掘细...

2022-05-18 90

年轻人阅历浅不宜学习写言论吗?

年轻人阅历浅,不宜学写言论,我看这话得打个“?”。要说年轻人写言论往往没有年岁大的人写得好,这好像还有一点点道理:年岁大的人毕竟阅历深,写作实践多,文章成熟些嘛。写其他文章,恐怕也是实践多、经验多的老作者写得好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一切文章(包括言论)的质量高低,都不是与作者的年龄大小成正比的。年轻人有阅历浅、看问题...

新闻三昧XWSM 2022-04-26 53

这些“神句”到底“神”在哪儿?

这句话有明显歧义,不当股长,就不爱这个岗位?之所以“爱”,是因为“官帽子”?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宋代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说,虽然我不受重用,穷居孤村,贫病凄凉,但是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

吴聊 2022-04-26 51

青记观察丨社交媒体时代的“战时整体舆论战”

在新闻传播学的意义上讲,当下尚未结束的俄乌冲突是社交媒体时代第一场被普罗大众广泛关注的战争。如果说在电视时代的战争被称为“卧室里的战争”,那么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战争可以被称为“掌心里的战争”,受众通过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随时或主动或被动地关注到林林总总的战时信息。1926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24岁写作完成其博士论...

青年记者 2022-04-26 43

出版人的工匠精神(二):这篇90后的编加意见,会火!

、消灭差错(一)改正政治性差错1.P1注释①“在本文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国’专指中国的‘大陆’或者‘内地’。”应当删除。相关依据详见《***出版社稿件编著手册(2021年版)》内容规范第4条。2.P53注释⑩,台湾学者著作引用时……(按:此处略去部分内容。)4.P276第一行以下【今后的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均应“以人为本,具有人...

出版资源库 2022-04-26 46

图书内容不可触及底线,编辑要“食人间烟火”

有关质检应该侧重检什么的问题,质检者都会有各自的看法,因而也就难言有“一统天下”之说法。不过1994年6月16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书稿内容的审读,要“侧重于检查其政治的和政策性的内容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后果和影响”。这是官方的要求,无疑是最具权威的解答,也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质检的重点应放到是否...

出版资源库 2022-04-26 56

“故事十要素”血脉相连,是采访与写作的尺子

提前说几句:同学们,“故事十要素”是我草率定义的,但有价值,请认真参考。这也是此次编辑手记的最后一篇,我该休息一会儿了。引子1、能把故事讲好、写好,是一件幸福的事;积少成多,能为小人物立传,应该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2、结合这些年带队走西北角采访、国庆采风以及最近的抗疫报道,从学生的采访与稿件中,常发现一些问题:他们口头讲故事讲得好,几...

兰大韩亮 2022-04-25 63

采写稿件只限于本单位能行吗?

采写稿件只限于本单位能行吗?这个问题在不少通讯员和初学写作者中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活动的范围就是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哪能天天都有值得报道的新闻呢?而专职记者,凭着记者证走南闯北,这个单位没线索就去那个单位,“水深总有活鱼来”,这确实比业余搞报道的基层通讯员更方便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作...

新闻三昧XWSM 2022-04-19 94

年轻人阅历浅不宜学习写言论吗?

年轻人阅历浅,不宜学写言论,我看这话得打个“?”。要说年轻人写言论往往没有年岁大的人写得好,这好像还有一点点道理:年岁大的人毕竟阅历深,写作实践多,文章成熟些嘛。写其他文章,恐怕也是实践多、经验多的老作者写得好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一切文章(包括言论)的质量高低,都不是与作者的年龄大小成正比的。年轻人有阅历浅、看问题...

新闻三昧XWSM 2022-04-19 87

一条“崩溃”留言引发的故事,给基层治理带来什么启示?

近日,一位早餐店老板在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留言,连用3个“崩溃”,“发泄式”倾诉因疫情停摆、生活困难的遭遇,个中辛酸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峰回路转,他的留言获得了基层部门的重视和快速反应,后续可以通过正常程序继续“两点一线”经营城市保障性餐饮行业。正如网友点赞“这才是深圳速度”,此事温暖了早餐老板和网友的心,也凸显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城市温度...

半月谈 2022-03-24 55

还在苦恼答题?一文讲清论述题答题结构,下笔再也不用愁

首先,写好论述题就要大量地阅读文献以及关注业界动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如同你和人交谈或者参见面试一样,没有输入何来输出呢?没有读书破万卷何来下笔如有神呢?因此,写好论述题第一步就要大量地输入。如此,才能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想到论点以及论证论点的论据。

考新传 2021-11-10 61

青记观察丨洪灾美学与灾难消费

媒体该如何恰当地报道洪灾?最近有几个反面典型:有媒体航拍鄂州洪水中的观音阁,起名《水上阁楼》;连日暴雨导致浏阳河与湘江汇流处“泾渭分明”,结果以“鸳鸯锅”之名二中上热搜;九江防汛形势严峻,地方媒体惊呼“庐山瀑布现‘飞流直下三千尺’景观”;洪水穿过街道涌入乌江,被描述成“贵州暴雨,街道出现瀑布景观”……

青年记者 2020-07-22 50

有故事有见识有文采——言论写作之心得

一般说来,记者是吃消息饭的,偶尔写写通讯、特写,也就算是尽职尽责。你要再叫他去写言论,他就有些勉为其难,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我是记者,不会写言论。再说,言论也太难写了!其实,言论写作并不难。只要把握好三要素,不但写作不难,而且还能写出有深度有特点的好言论。哪三要素呢?先卖关子,讲一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范敬宜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时,为...

互联网 2019-12-05 198

言论写作题从何来

笔者从事业余写作已近56个年头,在全国近百家新闻媒体发表了8000余篇文章,其中言论稿占近半数。根据自己写言论稿的实践,试举言论稿选题、获取素材的方法,与广大通讯员交流。耳闻目睹的实例依据——某日,笔者遇到曾一起参加过市总工会组织的活动的某厂行政科的两位女同志,问她们去哪里,她们说去火车站买票,明天要公出去北京。问她们是什么任务,她们...

你知道“言论”、“评论”的同异吗?

媒体的评论多种多样,对此学界有大量研究和论述。在实际工作中,媒体人更倾向和习惯于把它称之为言论。言论的指称更宽泛,大而重者如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政论文章,小而轻者如编者按、编后评以及各类走笔、漫谈,都可以叫做言论。这样,就使评论的内涵大大拓展,操作也更加灵便。对此,目前还缺乏有力的概括,已有的知识和认识还不能很好地指导评论...

如何写好小言论

原标题:用了这些妙招,不愁新闻小言论写不好!编者按新闻小言论作为微型化的专栏言论,要在较小的版面空间里寓有较多的信息容量和思想容量,这就格外要求语言的简练,并且于简练之中见生动,耐人寻味。同样内容的小言论,语言是否简练和生动,效果大不一样。如何写好小言论呢,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方法1必须讲究语言效果以下两篇小言论,由头都是依据新华社的...

新闻与写作 2019-10-19 62

互联网时代的文字错讹

近日,在网络媒体上读到一篇学术论文,其中引用《大唐新语》“终南捷径”的典故说:“(卢)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司马)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快捷方式耳。’”继而搜索“终南快捷方式”,“百度汉语”里竟然收有这一词条,释义依据即是《大唐新语》。“终南快捷方式”显然是“终南捷径”之误,这个错讹在许多严肃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