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文学它确实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很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但是天赋是不能教的。另外一部分则由你的生活经验来决定。应该说,文学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教的东西,这部分就是技术性的东西。比方说,小说的虚构能力,框架和结构,包括语言,那么我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语言是好的语言,什么语言是垃圾语言。这种东西我觉得还是可以培养的。作家,起码要有一...
在我们需要通过新闻写作来表达情感的时候,很多人会出现问题。这种可以主观发挥的普通写作不同于新闻写作,不需要遵从新闻价值标准,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困惑。叶伟民老师的“写作诊室”针对大家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方法技巧。@Yuki.Yin我曾参加过一场讲座,还写了文章,本意是面向读者分享讲座信息,但我的朋友指出文章有宣传之嫌。另外,个人比较欣赏讲座...
说到救灾报道中的不规范表达,就不得不提一下8月8日晚的一篇百十来字的“经典”短讯。别看字数少,但是错误多啊,而且传播速度快,全网都在转发,可谓不规范救灾报道的“活教材”。内容如下:原标题:九寨沟县武装部人员正快速赶往震中漳扎镇震中通讯中断,离县...
说起新闻采访,凡看过新闻教材的学员,大都能理解并说出采访的含义和目的:不就是为寻找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吗?是的。然而,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将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素材适时、全面、准确地抓到手,为下一步的写作备足各种适用的材料,如不下一番真功夫,不掌握一些真本领是不行的。不少学员来信反映:...
从专业的角度看,新闻写作中常见的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实际工作中,有些记者有时候并不知道写出来的文章该归为哪一类。今天,我们推送的这篇本刊发表的旧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分类,来提醒新闻工作者,应当如何规范、正确使用新闻文体。《新闻与写作》曾发起过一场关于新闻文体创新的讨论。笔者发表过不成熟的看法:当前迫切的问...
用数字表示多少年至多少年,后边都加“年”还是只在后一年度之后加“年”?答:只在后一年度之后加“年”。示例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示例2:《2016-2017年中国专科院校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示例3:《2015-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光明日报)“内地”“大陆”“台湾...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写作如何适应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既涉及数字技术,也涉及文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本文从文学叙事与新闻写作交融、打破新闻体裁壁垒实现融合以及打造“可读、可听、可看”的新闻产品等三个层面,就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创新提出见解。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编采评》专栏来源:《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一书记者写稿子,当然不是为了获奖。但是,不想得奖的记者,可能是不多的。实际上,很多记者的作品,都获得过不同的奖项,但获得全国奖项的少。职业记者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验: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写出了某篇稿子,从工作态度和技术的角度看,尽心尽责尽力了,也在最好的版面、版位和时段呈现给了读者,但是,...
跑两会,写两会稿,各路记者憋足了劲儿,大有‘’不写出几篇像样的稿子不罢休‘’的气势。这种精神状态,无疑应该大大地点赞!然在老记看来,要写出好稿来,还需在细微处多下点功夫才行。比如说,两会报道中的一些重要提法等,务必要仔细掌握。下面把新华社、中国记者协会编的《两会报道规范用语手册》,向大家做一介绍:01“×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全国政协...
有些话总是平庸得精彩,比如“好医生都是从病历堆里爬出来的。”大概来自某次久远的采访,受访人欲表现其敬岗爱业,我却琢磨出别的意思——要知好,先知坏。后来当了编辑,对坏文章虽偶有恼怒,更多却是珍视。不该么?坏东西看到最后,亦不过“好文章都是相似的,...
在各类信息源并存,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新闻故事和读者有什么关系?读者为什么要关心?这个问题尤为重要。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记者编辑要有卖点意识,也就是说,10秒钟就要和读者发生关系。”记者在写作中,要力图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亲眼看到”现场,这也有助于让读者关心、在乎你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在新闻写作时,你不妨罗...
在地方报纸的各个版面中,通讯员稿件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通讯员一般缺乏专业的新闻训练,对新闻的发现、提炼和采编往往不到位,因此在采用、编写或重新采访通讯员稿件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何让通讯员稿件及新闻线索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探讨:一、重视对通讯员稿件及线索的再提炼...
一、企业报刊新闻写作中的常见问题1、新闻与宣传不分在一般中国公众的眼中,新闻与宣传往往是同义语。这一情形的产生自有其因。首先,中国的新闻媒介受党的各级宣传部的直接领导,现在有些国企的内刊还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新闻记者往往被群众称为“搞宣传”的。其次,我们过去不大分得清新闻与宣传的不同之处,在封闭的环境下沿用前苏联新闻与宣传模式,新闻界以...
今天选了“写作诊室”搜集来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特稿里一个最常用的筐:最后的XX。@小金同学(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我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角度和主题。就拿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来说吧,选题大致如下:武汉汉正街因地处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地带,交通位置便利,改革开放后,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的老街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但是这里的街巷狭窄...
今天选了两个“写作诊室”的咨询,它们的共同症结是:文章没逻辑,看过的书记不住且不会运用,段落间不会流畅衔接……@冯唐(神经质,没耐心,没目标)我有几个问题:1、一旦开始写作,本来构思好的东西发现根本就是零散不连贯的,无法串联起来。2、每一段话不...
文|叶伟民“症在写作”栏目开写以来,我被问得最多的是“如何提高文笔”。这个问题如此泛滥,不能全怪语文老师。标准优美的汉语书写正在丧失,且已悄然进行了百年。余光中1979年就说过这个问题,痛陈为“中文的恶性西化”。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无疑功勋彪炳,但也难掩泛滥。西风东渐曾一度毛孔级加剧,连废汉字都成一时风潮,中文西化是必然。现在我们都以...
今天选了@步步的提问,遇到的问题是:写作立意涣散,文笔啰嗦,而且越写越淡。?@步步想写的内容,会充满太多细节,每个细节都舍不得删除,删除就觉得描述不完整。但太多细节不是冲淡了主题就是偏离了主旨。比如,我想写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本来想写这部影片让我流泪不止的东西。写完发现包含有很多个点,这些点都是让我感动的元素之一,但每一个点单写,...
今天提问的是@Yuki.Yin,他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写的东西,最后感动的只有自己??@Yuki.Yin(辗转于编辑文章、记者采访、广告文案、公关稿,割舍不掉的文字恋)我曾参加过一场讲座,还写了文章,本意是面向读者分享讲座信息,但我的朋友指出文章有宣传之嫌。另外,个人比较欣赏讲座这一放松形式,认为是一个较真实的“线下朋友圈”,而不限于突...
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观察能力极为重要。但观察不到的东西,比如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则需要用思维和逻辑推理去补充,后者对于提升记者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更为重要。你比别人看得多一些、思考得多一些、表达得更真实、更生动一些,你就能顺利地在看似不相关的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