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小时候电影少,看正片不过瘾,还占着板凳等花絮。那些演员嘴瓢、忘词、摔跤、爆笑的镜头,我也跟着乐半天。再大点就看出了感慨:所有的毫不费力,背后都是拼尽全力。
刚写作那会儿,奇怪的执念此起彼伏,例如能不能初稿即终稿,潇潇洒洒,一字不改。现实是,我发完邮件,刚打开游戏,编辑的电话就来了。
叶老师,你好,非常抱歉打搅。我想向你请教一下写作的问题,我想写小说,可是我并没有开始,我也没有写作技巧,写作经验,我该怎么入手呢?
每逢写作课批改作业,我就如郎中出诊,把着股市一般跌宕起伏的脉。刺激之余,遇到暗疾也颇为头疼——词汇句法都没毛病,却欠爽滑,像炖柴了的鸡。
不管承不承认,写作者多少有些自恋,尤其是新手。我当特稿编辑那些年,时时面对的,就是汹涌澎湃的热情。这不是坏事,但表达欲一旦破笼,便过犹不及。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掌握不好“我”与故事的距离,即使是与已无关的纪实作品,作者也硬给自己加戏。
会议报道其实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领导以及会上提供的材料抄一抄便可交差。说它难写,是指会议报道难以摆脱“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雷同境地,写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报道不容易。
年终报道是媒体年底的常规输出内容,但是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年终报道在新媒体方面的比拼、发力,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同题报道更是“短兵相接”。
“下深水,捉大鱼”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职业历程上孜孜以求的梦想。有的人,穷其一生,虾米众多,所得无几,如过眼云烟;有的人,如玉串珠,佳作传世,为时代烙下印迹。新闻作品有大鱼小虾之分,新闻人成就有高下之别,穷其根源,往往在于新闻价值大小的把握。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既是新闻工作者从业基本功的体现,也是媒体夯实“四力”的必须。
研究表明,2020年以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点击量、阅读量或播放量1000万+以上的爆款产品越来越多。笔者在湖北日报采编系统每日报题平台初步检索发现,自2020年元旦至2021年9月底,湖北日报编辑部纳入统计的1000万+新媒体产品超过300条,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凭借极具吸睛力的产品,湖北日报新媒体矩阵粉丝也不断迈上新...
就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写作上的先入为主一一即开始接受了一个观点或方法,并取得了成功,便错误地认为这种观点或方法是最正确的,因而对其他的观点或方法便采取一律排斥的态度。开始学习写作,便主观地把某种文章的结构、写法当做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不奇怪的。
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当中较为常见。我开始学写作时也和大家一样,往往在文章开头上兜圈子,费时间。然而,实践出真知,经过几次失败的实践之后,我渐渐找出了文章之所以开不了头的症结所在。
在今天信息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独家消息会越来越稀缺。更多情况下,是大家同台竞技、同题竞争,如何独到的挖掘和认知新闻?什么样的报道能够更胜一筹?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上,《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作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