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说,一个先进单位,专职记者已经报道过几次了,倘若再报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也决不是绝对不能报道。只要下决心“挖”,总是可以“挖”出新东西的。那么,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挖”呢?
在不少初学写作者中,都存在着说、写分家的问题。按说,说和写,都是受同一大脑支配的,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这有何难?
别人劝你开始学写作要从“小”开始,这是有道理的。短小的东西结构简单,容易驾驭;而且报刊上对短小的消息等需要量也大。从“小”开始,可帮你尽快人门,并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世上许多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小”是“大”的开始,“大”是“小”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小”也便没有“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写稿从小消息、小故事、小言论开始,正是遵...
穆青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曾指出,当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细节后,还必须善于构思,巧于运用和安排这些细节,突出它的思想意义和感人的力量。
今天,两会时间正式开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达5000余人,会期近一周,怎样从海量信息中找到好选题?《政府工作报告》年年发布、采访对象都是老面孔,怎样从中找到新亮点?
当你刚开始从事新闻学习写作,就有登大报、登“大块头”的愿望,这说明你的志向还是很远大的,这一点值得肯定。可是你忘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都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换来的。你不妨问一下从通讯员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名记者或名作家,他们如今之所以能在全国性报刊上刊登有分量的文章,恐怕也是在小报小块文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始学...
新闻导语怎样用事实说话?新鲜出炉的第31届中国新闻奖给我们作了示范,这次斩获文字消息一等奖的三篇消息的导语,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式:新华社消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这是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人员凭健康“绿码”安全流动。
新闻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特别强调用描写的手法去再现报道对象。通过精心的描绘,渲染气氛,使其达到情景交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鉴于此,写新闻特写一定要有现场感。这种现场感从何而来呢?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
最近这几年,笔者跟随州委副书记、州长下乡、开会、调查研究等等的新闻采访活动很多,大部分是会议消息。众所周知,会议新闻的稿件大多采用通稿的形式,即“新华体”,一般很难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