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春节上班第一天,我正给一版选稿,总编从四版转来一篇稿件《地心深处大年夜》,说稿件写得不错,核实一下是否真人真事,是的话添加上真实单位和姓名,作为现场新闻发吧。我连忙请四版编辑帮忙联系作者核实情况。很快返回信息,稿件已完善。先看初稿:?
日前,小编编辑了一篇比较高质量的通讯稿件,作者将一个煤企业煤炭产业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浓缩在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稿件中,可见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但此稿最大亮点还不是这一点,而是作者发掘了一对父子矿工的典型事例,将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煤炭...
倘若把中国海岸线比喻成一张弓,那长江便是一支箭,地处整个中国海岸线中端的上海港就是箭头,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曾经,上海这座连江系海的国际大都市城因港建,港因城兴。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上海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与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重要枢纽,将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径,成为引领长三角、...
上面是人民日报一篇长通讯的两段式导语。好在哪里呢,听我给亲们扯一扯,扯歪了您就撇撇嘴“切”一声,可别骂我。
奇葩,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过去的时候,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后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再到后来,演绎出一种调侃意味的贬义色彩,多形容一个人表现出异乎正常人的行为和思维。一个词,就这样随着社会的需要,随着人们思想表达的需要,慢慢演化了并继续演化下去。
《工人日报》和《大众日报》近日发表了同一篇新闻稿件,小编阅读时发现正文内容几近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稿件的大标题和三个小标题。小编觉得两报编辑处理上各有千秋,便给亲们分享一下。下面是两篇稿件的大标题:
这是《大众日报》20180720的一则新闻标题。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有关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报道。稿件中有这样一句:
为迎接首只“同股不同权”股票上市,香港交易所7月9日特别准备了比现有开市铜锣直径大80%的“加大版铜锣”。伴随着“加大版铜锣”的敲响,8岁的小米终于上市了。
尬舞消遣,无可厚非。跟吃完了饭散步、公园里吼两嗓子没啥区别。可是,下面这种尬舞,就不是娱乐这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乐”。
这是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03日的一则新闻标题。特点有三:首先,作者使用的是谐音技巧,这个不多说了;其次,乡愁成“乡臭”的提法小编还是第一次看到,“乡臭”真是感觉既新鲜又恰当现实,新鲜到“画面感伴着一股味道扑面而来”;
新闻导语的种类太多了,多到有时不知道用哪种好了!开玩笑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新闻导语种类多到数不清,但有时候还是为制作一个满意的导语而挖空心思。
消息写作中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写消息的几个“不要”:1、不要把当事人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职务和姓名搞错了。一定要向有关人员认真核实。尤其是“副总经理”,不要写成了“总经理”,更不要写成“王总”、“张总”等,两个以上职务的,一般都要写,如果两个职务有一个...
谢谢杜爱军先生对本号的支持,分享他多年新闻写作的收获。本号将他发来的PPT稍作调整后,以图片形式分享给亲们,希望对您的新闻写作有所帮助。也盼望更多奋战在新闻写作岗位上的亲们,通过本号分享技巧和经验,共同交流提高。?
小编我好说实话,总结提炼概括式新闻导语的制作是,费劲不容易出彩、出力不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记者劳神读者不待见。它太考验记者的综合能力了。所以呢,小编奉劝大家不到万般无奈之时别用这种技巧。
因为能在区区百余字的导语中,成功制造出鲜明的对比,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对比式导语,是常被新闻写作者使用的技巧之一。这一新闻导语制作技巧的关键在于,寻找到可以与新闻事件进行对比的另一事物。刚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反映,这点比较难,有时候实在是不会找。
文学创作中的抑扬之法,即“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是一种“曲笔”技巧,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有作者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了新闻写作中。有人甚至在“不足百字”或“百字有余”的导语制作中,娴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技巧的实质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如果亲非要说它是“对比”手法,我也不反对。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在山东省青岛平度市新河镇,树荫下、走廊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席地而坐,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编着草编。草编成为这里很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问题式导语,或者叫设问式、问答式导语,特点是把新闻中所要解答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以引起读者关注。导语的提问,绝大多数是自问自答。有的在导语中即问即答,有的在正文中再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