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2020年11月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揭晓。经济日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的故事”系列报道》斩获特别奖。2020年12月,《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委赵健,经济日报记者乔金亮,解读经济日报的获奖秘籍。
简报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交流信息的事务性文书,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文体。简报的基本作用是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向同级或下级单位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等。?
【摘要】新闻人不仅要善于寻找故事,而且要善于讲故事。笔者认为,在故事化写作中,追求“画面感”,就是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一个方法。【关键词】新闻作品;故事化写作;画面感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中宣部有个“五个一”工程,专门用于评选精神生产方面的佳作。常言道,“为文如造屋。”一篇公文的写作也是一项工程,其中也有“五个一”要精心设计、巧手施工。
前两天,我修改了一篇领导讲话稿,修改幅度很大,近乎重写。原稿和修改稿领导都看了,对修改稿给予充分肯定,说明我的修改是成功的。今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中央《意见》”,网上有全文,本文不再赘述其具体内容)。此前两个多月,我省专门召开了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
在单位,我长期分管文字工作,审稿改稿是主责主业。我审改的机关文稿,涉及的文种文体很多,内容也很杂,其中不少稿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个通病——使用长句偏多,不注意使用短句。
做记者的都明白一个道理,新闻写作前,要确定题材,通过实地采访、查找资料,搜集新闻素材,让新闻素材“仓满回流”。撰写新闻稿件时,采访的材料越丰富,写作时越能得心应手,下笔若神,一气呵成,做到快写快发,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写出的新闻也自然饱满,说...
实习生记者小吴跟着老师傅实地采访好几天,可回到办公室在电脑前整理采访素材时,焦头烂额,实在无从下手。老师傅见状,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小吴的肩膀,“新闻五要素,抓住人和事这两点,好好写。”?
记者采访带回大量素材,如何在短时间内写成一篇质量较高的稿件。一、对自己所写的稿件的最终形态,有一个完整的想象有目标,有方向,有蓝图。(好比盖房,是盖别墅、还是办公楼、商住楼?好比做一桌菜,是西餐,还是满汉全席?)做新闻,在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确定一个选题的时候,就要对未来稿件的最终形态,有一个具体的想象,这是新闻的起点。(当然在随后的采...
对记者而言,“脑力”主要是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如何在新闻报道、采访对象中找出亮点和特征,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在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报道中把握好时度效,都需要用好“脑力”,深入思考。?
12月8日到12月底,一组名为《锦绣小康》的线上融媒体产品持续在各大主流网站的首页头条位置推荐,从《玉米团子的故事》到《方桌矮凳见证扶贫深情》再到《尺牍往来寄真情》……这组产品包括一个重磅微视频、6个30秒小视频、6篇时政特稿、1幅手绘长卷、1...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新闻依然是主流媒体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传递方式。党的方针政策需要及时、准确地传播,基层的动态需要让百姓知晓,群众的冷暖需要我们去关注,这些都是媒体的责任。因此新闻的品质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这就要求每一位新闻记者必须不断提升“笔力”,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我从1997年开始写作新闻以来,一晃就是十年了。作为一名从基层业余通讯报道员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在边学习边实践的编采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的艰辛和光荣,再回头看看自己在从事业余新闻稿件撰写时曾陷入的误区,以及在担任编辑期间的工作体会,我总想把自己的亲身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通讯员朋友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最近揭晓,笔者采写的发表在2019年12月24日《羊城晚报》头版上的稿件《告别“同命不同价”!》,成为仅有的两件文字消息类一等奖作品之一,大出笔者所料。回看来路,这篇仅820字的消息能够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又在“情理...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2020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雨情汛情多年罕见,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汛情:主汛期全国有75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黄河、淮河、珠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共发...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人学,新人也是事学,新闻更是具体的一个故事的纪录和再现演绎,新闻是“找故事的艺术”。讲故事的好处是,把深奥复杂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令人喜爱。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对于媒体来说,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最大程度地征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