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我们搞“小报道”,很有读者!任洲为方便快速阅读,现在的报道多强调小板块划分,小标题分割。然也有例外——都市快报在2015年1月推出的版面《小报道》别具特色:3000字报道从头到尾不用一个小标题,而是靠故事发展、人物活动来自然推进报道,吸引读者阅读。在声画多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纸媒的偏静态长文本阅读是劣势,但换个角度看,也正是特色所在。...
“点面结合”:“先点后面式”杜先龙陈新王莉敏新闻报道面对的是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如汪洋大海。记者的观点在相当多的时候,是落在这汪洋大海中的“一片水域”或“一个岛屿”上,报道的笔触也是落在现实生活的某个“点”上。但“点”与“面”是分不开的,“点”离不开“面”,“点”反映了“面”,“点”可以说明“面”。
“点面结合”:“先面后点式”杜先龙陈新王莉敏在10月21日刊出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先点后面式”,今天我们来谈谈“先面后点式”。“先面后点式”,是先将“面”上的情况介绍出来,让读者有一个概括性了解,再解剖一个或若干个“点”,让新闻事件更形象更具体,让新闻人物更生动更丰满,让新闻观点更深入更贴切。?
“点面结合”:“点点组合式”杜先龙陈新王莉敏?“点点组合式”,说的是在一次主题报道中,用若干个同类的“点”的报道,共同反映一个“面”,从而使整个主题报道既有“点”的生动性,又有“面”的丰富性,其效果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点面结合”:“点面融合式”杜先龙陈新王莉敏“点面融合式”,是指一篇文章中既有“点”的亮度,又有“面”的宽度,不用分篇就将“点”与“面”巧妙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是“点”“面”结合最高的艺术形式,需要精心的策划和深入的采访,需要缜密的思辨能力和熟稔的文字功夫。
“在新闻里放一张脸”杨家德近日翻看攒下的厚厚一摞报纸,因时间关系,大多只是匆匆浏览一下,但人民日报2018年的《新春走基层》专栏的稿件,却都是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原因在于,文中用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动故事,展示新时代的新气象和人民生活的新变化,从而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别具吸引力、感染力。?
如何才能写出“独家”的稿子?王璎写出“独家”的稿子,是记者的追求。然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因素很多,而善于发现和发掘是其中重要一条。罗曼·罗兰曾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一下,也可以说,生活中不缺少新闻,而缺少发现。
把新闻写得短些,一方面是指绝对字数少,如写消息,或三五百字,或千八百字;另一方面是指相对的“短”,也就是说即使文字不少,但读者阅后不仅不会感到絮烦,还有意犹未尽之感。如何短下来,不外乎精心炼字、炼句及炼章。
采写新闻通常会遇到如下两种情形:一种是采访对象事先没有提供基础性材料,需要记者自己观察、记录,一般突发新闻或者现场新闻大体如此;另一种情况,是采访对象事先准备了基础性材料,记者在此材料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就后者而言,我认为,是“站在”材料上写还是“躺在”材料里写很重要。多年的采访经验表明,“站在”材料上采用“拎起来”的办法写,是写好新...
如何为自己的稿子找出路(下)杨玉辰?四、善于“量体裁衣”,增强写稿的针对性。一个媒体有一个媒体的特点、要求,同一篇稿件,可能适合这家媒体刊登,而不适合那家;甚至大报能刊用的稿件,小报倒未必适合刊用。因此,我们在采写稿件开始,最好就要想好投寄哪家媒体,不要等到稿件写成了再去考虑“选婆家”。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采写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对...
如何为自己的稿子找出路(上)杨玉辰?前不久,我们收到一个通讯员寄来的厚厚一摞稿件,数了数,计43篇;且篇篇都打印得整整齐齐、清清楚楚,许多稿子上还附有照片。我们在赞赏他严肃、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的同时,也站在他的角度来了一番思考:这么多稿件没有及时发出或没有刊登,这岂不是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进而想到,只知埋头采写,不善于为写好的稿子...
我认为,当好一个通讯员没有什么诀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也有些诀窍。我的体会是,一是要有兴趣,对新闻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修学储能”,终生为之献身,且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二是要勤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中庸》中说的那样:“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像这样奋斗下去,...
二、拓展和延伸新闻视角捕捉新闻的“第二落点”,就是用一种拓展和延伸的视角来看新闻事件,并发现与之不同的相关新闻。“第一落点”与“第二落点”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报道。
新闻报道中,一个关注率很高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出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但其新闻价值是由前者引发或提升的。这些新闻事件,相对来说就是新闻的“第二落点”。尤其是当我们错过新闻的“第一落点”时,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新闻报道不仅要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还要对社会中的一些焦点人物和读者比较关心的事件进行报道,通过记者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讲述平凡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同时也可对事件中的一些先进个人进行宣传,为社会树立榜样。而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加入丰富的细节描写,能够更好地揭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人物和事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近日翻看春节假期以来攒下的厚厚一摞报纸,因时间关系,大多只是匆匆浏览一下,但人民日报的《新春走基层》专栏的稿件,却都是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原因在于,文中用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动故事,展示新时代的新气象和人民生活的新变化,从而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
有了好的人物,还要有好的表达,只要这样才能将人物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充分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精心组织“叙事”。从叙事学角度看,叙事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意义交流活动。但同时,叙事亦具有方法论意义,即通过多元叙述方式以实现最大化传播效果。很多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实为叙事使然,在此意义上,叙事实际上是一种表达的力量。
经济报道是向受众及时、准确、深入解释关系国计民生的报道,它关注经济的热点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然而,写经济报道并不容易,写得不好,往往是专家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写好此类报道,关键是要把经济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新闻报道的要求相结合,把经济学的理论思辨转化成新鲜生动、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些新闻没有“灵气”,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回味的余地,难以真正冲击读者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细节描写的运用。要想让新闻“活”起来,用好细节可谓一剂良方。
一、增强联系供稿单位,新闻稿源优先供应?开放时代,资源共享。大多数消息是依靠会议、公共机构和各类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材料写成的。再加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空前地重视宣传,想方设法塑造形象或品牌,传统的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已是凤毛麟角,新闻信息资源的平台空前地为各类媒介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