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运用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的语言形式关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内涵,丰富表达内容,增添审美意趣。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林有苗认为,引号为双关修辞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功能,凭借与语境或背景信息的有效互动,使双关语的凸显义与非凸显义同时浮现出来。请看——关于汉语引号的作用,董利荣、杜永道、倪庆中等学者都曾撰文探讨过。其中,董利荣的《引号作用拾...
理发”,《汉语大词典》释义有二:梳理头发;修剪头发。这两个义项来源不同。义项一“梳理头发”,“理”有梳理、整理、使整齐义,这是“理”的引申义。《说文·玉部》:“理,治玉也。”“理”就是加工雕琢玉石,必须顺着玉石的文理来剖析,于是引申出整理、使整齐义。这一引申义不仅有“理发”一词,还有“理鬓”。如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鬓,醇醴发...
首先,鲁迅记录天气的词汇很丰富。一般的天气用语,不外乎“风、云、雨、雪、晴、阴”等,而鲁迅日记中有一般人很少用的词语,如“昙、霰、霁、晦、霾”等,还有更生僻的如“、燠”……如此丰富的天气词语,不仅显示了鲁迅渊博的学识,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他对生活观察感悟之细。其次,鲁迅对天气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体感受记录得非常详细。如1912年10月...
例(1)分上下两段,运用同异对比的修辞方式反映了事物的性质特征。对比是把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陈说的修辞方式,同异对比是对比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如果放在一起陈说的两项是一同一异,就是同异对比。例(1)上下两段是对比的两项,上一段主要写事物的“同”,用“×还是/是×”等形式表现;下一段主要述事物的“异”,用“×不像/不是×”...
同学们,你们在这次报道抗疫一线的采写作过程中,对引语的选择与使用,还是可以的。我,老韩,也跟着学了好多,在修改稿件的时候,会去看新华社的稿件。引语是构成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替代。没有引语的新闻不是新闻。引语作用大,它呈现新闻现场与真实、刻画人物形象、制造悬念、让文字有声音感、有画面感。以下内容是我整理了我与刘晓程老师、张华老师、赵...
一眼看上去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总觉得魏晋南北朝似乎不当出现“王亮”这个名字。好在根据引文不难找到出处——《晋书·卫瓘传》,一查便知。史书里对应的原句是“(瓘)与太尉亮等上书曰……”,那么这个“太尉亮”是谁呢?再往前翻一页,
新华社在《新闻阅评动态》第315期发表《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规定了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主权意识。
“茵”的本字是“因”,本义为席子。查其甲骨文,均象一人仰躺在席子上形(如下图)。后来“因”字引申出新的动词义(如依靠、沿袭等),不宜再与其名词义同形,故在其上增加了一个草字头,新造出一个“茵”字。为何采用草字头?可能那时的席子多用草类植物编织而成。“茵”字还有一个异体字“鞇”,该字与“茵”的造字情况类似,古时候,除了草席,还有不少用动...
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不时地在困扰着编辑,这既影响了看稿的进度,也影响了情绪,直接的后果就是要影响编校的质量了。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形容伤势非常重。已包含“浑身”的意思,不能再说“浑身遍体鳞伤”。误例: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们写文章,尤其是写时评类议论文,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的语言干瘪无味,老套陈旧,没有分量和深度?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词汇、句式储备做点更新了,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有一些稍显陌生化而内涵丰富、角度新颖的词句,会让文章显得更有高级感。
序次语,是人们在日常表达中时常会用到的一种词语,它不仅让我们讲话行文更加条理分明,也更便于听者读者获取信息。但在实际使用中,序次语使用不当的现象可真不少,北京市李加旭以出版物为例,谈了序次语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请看——?
(一)圈阅即表示同意(签发文件除外)。(二)如果文件上出现审批人姓名,审批人在自己姓名上划圈即代表签字;如果文件只出现审批人所在单位名称或职务统称(如:办公厅、人教司、署领导、司领导等),审批人应当在单位或职务上划圈并在近旁签字。?
等助词,表示列举,有两种用法。一、表示列举未尽。用于部分列举,有省略或替代未列举部分的作用。未列举部分或因不重要或因项目太多而不必一一列出,或因知道得不清楚而无法列出。例如:?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对于很多人来说,2020是充满变动和挑战的一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有巨星陨落,有后浪兴起……这样的一年,我们的语文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涌现出什么新鲜的语词?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和媒体评选,《...
杜老师:我在读稿时遇到“哄”字,常分辨不清应该读一声还是读四声,例如“哄抢”和“一哄而散”中的“哄”应该怎样读。请您解答一下,谢谢!吉林读者汪娅洁汪娅洁读者:表示许多人同时进行某个行为动作,或者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时,“哄”读一声hōng。例如:(1)村子里哄(hōng)传的一个谣言,被老张三言两语就给破解了。(2)看到有些人哄(hōn...
在“尽如人意”中,“尽”有全部、所有的意思,“如”即符合、满足,“人意”是人的意愿、想法,所谓“尽如人意”,即完全符合人的心意。这当然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到的多为否定的用法,如“无法尽如人意”,“岂能尽如人意”,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不尽如人意”。
“作”和“做”是汉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字,它们用法极其相近,经常难以区分。根据吕叔湘先生的说法,古代只有“作”字,是个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可是读书音还是入声,就有人造出一个“做”字来代表说话的去声字音。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现在许多方言里都很普遍。所以,区分“作”“做”用法的基本标准是“文”与“白”。“作”多用于具有书面...
摘?要:助词“的”“地”“得”虽属虚词、无实在意义,但使用频率极高、作用无可替代,而使用混乱情况由来已久,造成后果不容小觑。为维护汉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消除对受众造成的困扰,亟待对三者使用进行矫正、规范。用好“的”“地”“得”,通过语法划分是正途,而抓谓语是关键,找动词、找形容词是捷径。关键词:语法;“的”“地”“得”...
有时候,你总是羡慕别人说话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而自己写文章描述事物时却总有种词穷的尴尬,总觉得自己平时发言、表达不够精彩凝练。其实,多储备一些实用成语,就能在日常沟通写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意思,多种表达,下面这些实用成语可以助你一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