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摘要|文章在总结现有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印象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目前学术期刊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和不足,提出学术期刊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公众号印象管理:明确公众号印象动机,树立整体定位意识;充分调动“前台”“后台”,提高用户黏度;通过差异化建设,实现公众号形象的增强、保护与调整;实行高自我监控,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会议报道是党媒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会议报道,改变以往受众对会议新闻的刻板印象,让会议报道出彩、接地气,考验着党媒记者编辑的政治觉悟、新闻敏感性和综合能力。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会议报道出彩?笔者以为,出彩就是内容和形式都要...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不断加快,传统媒体报道的融媒体创新成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在宣传先进人物典型时打造出爆款融媒体产品,从而更加有效地宣传正能量,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今年6月10日,浙江日报人物版刊登了《...
主题报道是党报经常使用的传播手段和呈现方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主题报道如何告别曲高和寡,做到“高而不冷”、直抵人心,这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写作态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颁布实施30周年。30年来,《准则》不断与时俱进、日臻完善,对加强新闻战线职业道德建设、推动新闻工作者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指路航标。
今年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颁布实施30周年。30年来,《准则》对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的赶考路上,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道德修为、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实践,更好担负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创造新业绩、书写新篇章,为向第二个百...
特刊作为厚报时代的一个标志,如今已不再是媒体的宠儿,至少在规模上、频次上已大不如前。今年“七一”是一个例外,全国众多报纸隆重推出特刊甚至百版特刊。有人感叹,厚报时代的常态今天成了奇观。这就带出一个话题:全媒体时代的特刊,应该“特”在哪??
新闻舆论工作既是体力劳动,更是脑力劳动。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根本在于提升脑力。本文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脑力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庆祝建党百年的宣传报道,无疑是今年各媒体之间最大的同题竞争。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之中的《盐阜大众报》,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市级党媒,如何在建党百年的宣传中出新出彩,在追寻红色历史的过程中讲好红色故事,是本文叙述的重点。?
199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原记者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张文宏肯定经常上网,并经常看评论区,所以才不会被网民当作“网络外来人口”“假装外宾”,而有一种“自己人”的亲切感。我之所以一直强调评论构思时,要去看评论区,要有“评论区想像力”,要与常人常情对话,要去寻找观点的基准线,就是去感知舆论水温和人心温度。舆论水温在哪里,就在评论区和基准线中。语言和文字中的情感,表达的分寸感,公共人格的情商,...
反映公文写作失误的案例是秘书工作者提升业务水平的最好教材。不少在机关工作的小伙伴经常要与公文打交道,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合格,势必影响流转的速度,并会给单位平白地增添许多麻烦。
?今年5月22日,对于新闻人,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国内发生了一条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是:一位受全国乃至全世界尊重和爱戴的老人走了。那一天,我跟随嘉峪关作协到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展参观。当天上午,身边的一名作家吃惊地说:袁隆平去世了。我心...
??最近几个记者朋友说起了“采访、采风”的话题,挺有意思。采访是记者的家常便饭,哪有记者不采访的呢?通过采访,记者才能获得采访对象及相关的情况,进而进入写稿的状态。采风也是记者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但更多的用于作家、画家和艺术家等人群。作家、画家...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九采写人物,必然会写到被采访者的一些话语。这是把人物“写活”、“立体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更是千姿百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就是要我们把握包括人在内...
写会议新闻很容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几个不同的会议写出来几乎是一个模式,没有什么新意,读者也不爱看。怎样才能突破这个困境?这是摆在记者和通讯员面前的一道考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采访会议时多动脑筋,主动出击,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新闻标题可否使用方言?最近在某公号上看到一篇题为《经常找人聊天,在“拉呱”中挖掘素材》的文章,标题中的“拉呱”一词不太明白,就上网查个清楚。原来“拉呱”的意思是“闲谈”,“聊天”的意思,多见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等地的方言。再看一则新闻标题,《苏州过后无艇搭》这是《人民日报》2017年7月4日4版上的一篇文章,开头写到:“苏州过后无艇...
中国和西方建设性新闻实践中,编辑的选题决策以及对新闻报道与相关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体现了报道者的主观意愿和动机,策划与组织传播是共通的核心业务。但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并非是对西方建设性新闻的模仿和追随,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案例,发现介入与引导是中国新闻发挥“建设性”的一贯传统。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直接参与政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