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国版办发【2015】3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报刊单位和互联网媒体合法、诚信经营,推动建立健全版权合作机制,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有关规...
这两天,题为《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的文章引发全网热议,一个“赴”字引发舆情。江苏省省长“再赴南京”“赴”字用错了吗?时政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歧义??
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商丘日报社在总结以往重大主题策划经验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精心布局、创新运作,小切口选题、大兵团作战、全媒体传播,相继推出“百年梦圆看百村”“百年华诞寻初心”“百岁人家感党恩”等三大系列“百字头”大型主题融媒体报道策...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容易出现内容空,形式旧,不走心,感染力、传播力不够的问题,重要原因是不接地气,这也是重大主题宣传中较常见的通病。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百年一遇的新闻题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以贴近性为原则,早早谋划,对提升重大主题宣传的传播力、感染...
本报讯(记者尹琨)中央宣传部近日在京召开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全面深入推进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
公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公文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文种,不能丝奄脱离实际。因此,搜集整理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好比分拣员的工作,即全面搜集材料,进行科学归纳整理,并理出“派送"方案,一般分三个步骤。?
材料写作,离不开小标题。小标题拟得好,既能增强公文的层次性,也能与大标题完美呼应,深化主旨。最近,不少笔杆子们反映,小标题越写越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过于追求艺术性而忽略了内容。?
如何取景在一开始,我要再说一次什么是取景。取景就是决定了你画面中有什么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以什么状态出现。所以我简单讲取景氛围三个方面:取景范围、取景角度、取景时机。取景范围我们控制取景范围首先就是我们要选择拍什么而不拍什么。这一点说起来非常简单...
体验式采访,你听说过吗?你尝试过吗?这种体验式采访,不少媒体都搞过,效果都不错。它对于锻炼记者、提高采写能力,大有益处。一、什么是体验式采访?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为确保新闻作品的真实、生动,新闻界要求记者积极参与体验式...
让事实说话,这是媒体界都熟悉的一句话。但在写作中如何较好、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有些记者常感困惑的一个问题。1掌握大量细节之后????记者采访归来,手里必然会有不少的材料和细节,这是写稿的重要条件。然获得这些材料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那就是把这些...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八一些人对写评论有为难情绪,总觉得“没抓手儿”、“心里没底儿”。这里涉及到写评论的支点问题,把支点掌握好了,你就能心里不慌、下笔有神了。说起支点,很多人都不陌生。物理课上有个“杠杆”原理,用杠杆能撬动重物。何...
著名书法家启功写过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句话说出了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启功先生书写的对联????这句话中的“行文简浅显”该怎样理解呢?“行文”即是写文章。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说明文,不论是写新闻稿还是写小说,甚至...
写作有着许多好处:记录人生,展现自我,放飞理想,感悟人生,针砭时弊,实现价值。同时,写作又是调节情绪的一剂良药,可以消除生气、悲伤、愤怒、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人变得平和、开朗、大度和积极向上。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写作真有那么大的功效吗?让...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和新闻专栏,简称中国新闻奖广电四项。如何评价今年的参评作品?又有哪些建议?让我们听听广电四项初评评委怎么说?
之所以选用“劲道”作为本文阐述的核心字眼,是因为相比而言,“劲道”这个词更显张力、更具画面感,更加丰厚、更加直白,也富有生活气息,能够契合我多年来对职场写作积淀而成的那种独特的感受。犹如《红楼梦》里那个痴心学诗的香菱,在品读王维名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后向导师黛玉畅谈心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深以为然。职场写作...
公文是根据现实需要解决公务活动中特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决定其应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有千钧笔力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公文,不仅能彰显文字本身的“战味”,更有利于激发并催生解决矛盾难题的强大“战斗力”。
这话,搞文字工作的也许都听过。然而,抄什么?怎么抄?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刚参加工作时,前辈多次说过这句话,当时对“抄”字的理解是肤浅的、混沌的,隐约觉得那是在投机取巧。然而,随着认知的升级,我感到,“抄”字里有大学问,可以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解释。
我在前文讲了,模仿有学、思、践、悟4个动作,也有鹦鹉学舌、方枘圆凿、盲人摸象、买椟还珠、东施效颦、邯郸学步6个误区,如果把握不准,会误入歧途。今天,我要说,一篇文章即一个多维系统,学习借鉴好的文章,应该立体性把握,围绕主题、风格、方法、结构、观点等要素多向度模仿,借“题”发挥、借“风”使船、借“石”攻玉、借“瓶”装酒、借“辞”表意。
这是个很泛的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好比问人如何才能成功一样,不好给出能直接的操作指南。在我看来,写作精进的关键,不在于掌握出奇制胜的技巧,而在于参透写作的本质、规律,洞见写作的底层逻辑。参悟得越透,在文字之路上就走的越正、行的越稳、达的越远。正所谓“君子谋道”。这里的道,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