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各级党组织起草的请示报告,是指《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规定的党组织请示报告方式中的书面正式请示报告。起草请示报告,必须以《条例》为基本遵循。?
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总须要让听者或读者方便地接收到信息才算合理。怎样做到呢?首先是讲清楚、写明白,其次是尽量高效地使用文字。怎样才算高效?是不是字数越少越高效?也不尽然。一篇好文章要综合考虑其立意、方向、结构、语言风格,照顾其文字的修辞、逻辑、音律等,不能简单地按照文章的字数判定文章是否简洁。如果一定要用字...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凝结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与不懈奋斗,凝结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成果。
?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写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新闻敏感性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采写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尺,这个道理同样也是基层通讯员们应该注意的。笔者一些通讯员朋友时常感叹:“不是自己不想多写稿,写好稿,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没...
???与学员的N次通信(第36封信)XX学员:你好!你来信说想讨论一下“如何写好图片说明”的问题。很好!今天我们就此议论一番。一、图说写得不到位,图片效果减半。在有些媒体人看来,写个图片说明是很简单的事儿。相比写消息、通讯和特写来说,写图片说明...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写启事、倡仪书、邀请函、开幕词、贺信的情况。这些看似简单的文稿,要写好它并不容易。这正如宋代王安石诗句所描述的那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这些文稿,怎样写才能不失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写作中...
?在有些人看来,当个记者是个很风光的事儿。照相机往胸前一挂,外出采访写个稿子发表,名利双收。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看问题。真正走进媒体圈你就会发现,当个记者特别是当个好记者,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何这么说呢?这是由记者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1善与...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上看,镜子的诞生是与人类自身的探索与反思是分不开的。人通过照镜子,可以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反思。战国时代的齐国相国邹忌自以为很漂亮,也喜欢照镜子,认为自己比徐公还...
记者离不开“走”,然有“走近”、“走进”之分。有位媒体人曾说,“走近”是从物理角度说的,指地理位置的拉近;“走进”则是从心理角度说的,要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理。这话有道理。作为记者,“走近”、“走进”这两条,不仅都要做到,而且都要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面对众声喧哗的舆论态势,以河南日报年轻报人为主力写作者,主要面向广大年轻受众的融媒评论栏目《豫论场》应运而生。?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系统的教育、训练,才能逐步地具备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描绘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画像,即勾勒了一个卓越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必备的条件:卓越的职业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博爱情怀、高尚的职业道...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有句名言:“脚板下面出新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身体力行,对于新闻采访肯下笨功夫,从不马虎懈怠,因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深入采访是突破事物表面现象后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的采访活动,要求记者有探索者的顽强精神,在调查研究上下苦功。通过20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缺少新闻线索,新闻写得不生动活泼,新闻报道失实,这些都与记者的采访有关,特别是与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有关。七分采,三分写,只有到现场去,进行深入采访,才能写出...
【摘要】为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和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等中央媒体,以及《南方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等地方主流大报先后进行改版升级。这些主流纸媒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强化内容底色,做足报道深度,实现了“跨媒介互动”,推动了全媒体变革,彰显了大报权威品格,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