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篇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推荐的佳作《“这是李保国在笑呢!”》,这篇报道来自于从2021年1月4日起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的“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栏目。文章短小精悍、行文流畅,用不到千字的篇幅讲述了主人公李保国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
近日人民日报好新闻评选小组评出2020年9-10月好标题作品13件,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9件。这些标题言简意深,充满思辨色彩,给人以回味。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吧~?
在文稿中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有: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的差错。具体如下:
门外汉怎样才能变为内行?杨玉辰:要详尽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写厚厚一本书。而即使熟读乃至背熟了这本书,也未必就成了写作的“内行”。这说明:
怎样把压力变成动力?杨玉辰:初当报道员,见报稿的数量、质量总与领导的要求有距离,因此思想上产生压力,这是不奇怪的。压力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正确对待压力,压力就会变为动力。
在“小单位”就不能写“大稿子”吗?杨玉辰: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总公司或县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大稿子”也可理解为篇幅...
【作者按:本文是我“公文写作之‘科学原理’”系列文章之一,是跨界思考试验的成果,发表在《应用写作》2021年第3期上。标题模仿了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香农的《通讯的数学原理》。C.R.劳在《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一书里写道:“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笔者感觉,数学是一种普遍原理、是一种普遍规律,很多自然现象都...
编者按:记录伟大时代,讲述生动实践。在报道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如何以小角度展现大主题,用融媒手段生产“网感”产品,是每一位全媒体记者都要做好的必答题。今天,我们邀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一等奖获奖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
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纷纷寻求“破圈突围”。笔者观察发现,一些主流媒体产品本身内容有料、质量精良,却往往因表现形式、包装推广、平台运营等方面的欠缺而无法达到真正“出圈”之效,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
在美国国会骚乱发生的同时,世界各地的开源调查记者们迅速行动起来,抓取社交媒体帖文、将直播视频录下、并发起在线众包项目……为日后进行深入调查积累素材。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资深记者以美国国会骚乱为例,和我们分享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开源调查的十点技巧。?
由于男权社会、习惯势力、不求甚解以及“硬译”“死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新闻中女性报道用词长期以来存在着相互交叉的三个误区。
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较以往更加复杂,自媒体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流量”也逐渐成为衡量内容关注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尺。作为社会舆论的“领航员”,主流媒体如何在复杂的新闻生态中做强新闻评论,构序解惑,凝聚共识,已经成为当下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新闻生态下主流媒体要做强新闻评论,主要有以下四条路径。
2021年2月6日,牛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另一个“拉姆”》的网文刷屏,作者马金瑜控诉其丈夫长期的家暴和出轨行为,迅速登上热搜。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各地蓬勃展开,如何在宣传报道方面具体落实是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邀请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老师结合多年办报经验,就如何搞好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报道话题,介绍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大家共同努...
记者应积极探索并创新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以百花齐放的清新文风,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吸引力和可读性,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为摄影记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要善于调度动静平衡,或者说要在天长日久的过程中保持动静之间的节奏。这种节奏应当贯穿于跟通讯员、网友乃至各行各业朋友建立的互动关系中,以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打开镜头的“社会广角”。?
新闻摄影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一旦机会就在眼前,却很容易因为激动而忘乎所以,为“抢”而抢,这样的镜头就会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