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标点错字病句逻辑政治政策把关,东西南北中,中文编辑校对网是帮助客户改一切错误的”。小编这话好像有点说大了今年,几乎所有出版物中都会提到“党建”和“党务”两个词。我们有时候在稿件中帮客户改正,但他们尴...
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开展的出版活动,是出版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出版界对于主题出版愈加重视,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出版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出版物。出版单位重视主题出版,这不仅在于入选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图书,相关部门对其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时有较大的倾斜,还在于这也是检验出版单...
我一直有个观点:文章是一个文字生态系统,由主题、结构、语言、材料、表述和字、词、句、段等不同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必然有特定的系统关系,不可孤立地理解。
最近收到几个咨询,都是问如何远程采访?犯懒了不是?好东西都是用腿跑出来的。不过,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迟钝,疫情反复,确实跑不得。?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情节的时空编排,简单来说,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流水账自然是糟糕的结构,因为它没有经过再创作。一个人可能出门、吃饭、坐车、上飞机,不代表故事就要这么写,只要情节需要,从飞机离地时那声怪响开始也是可以的。?
我想说三点意思。第一,不要孤立地讨论“百年诞辰”和“诞辰百年”。语言结构的使用,落实于句子,受到句法环境或句域环境的管控。“百年诞辰”固然可以成立,但“诞辰百年”一类说法不一定不能成立。看这个例子: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吴吉昌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心情十分激动。(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最近有读者留言问:“诞辰100周年”的说法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要改成“100周年诞辰”?这其实是个老问题。本刊曾在2003年8月刊上组织过一期《百家会诊》,专题讨论:是“百年诞辰”还是“诞辰百年”?参加该期“会诊”的专家有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斌教授、北京大学的陆俭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邢福义教授、暨南大学的邵敬敏教授、复旦大学的刘大为教授...
在拍照的时候,面对同一个场景,你会发现不同人拍出来的效果相差很大。其实,采用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就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先看这张照片,?
格式、内容是否准确无误,关系发文部门的整体形象,影响起草者在领导心中的印象。新的一年,各项工作都来了,文字材料繁多,越是这种情况下,我们文字工作者越要注重细节,避免出错。为此,小编整理了在公文格式和内容方面经常出现错误的一些实例,与各位读者共勉...
意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欣赏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什么东西更吸引人,更有趣,怎么拍才能让观众更投入,更有感觉,坦率地说,现在内容比技术重要多了,大家可以看看网上的那些小视频,比较火的一般都比较有意思。?
借鉴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E·P·汤普森的阶级概念,汉诺·哈特提出了用新闻劳工史变革传统美国新闻史的设想。新闻劳工史以阶级为核心概念,认为新闻劳工作为一个阶级是在与各种外力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阶级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是人们接受阶级概念并为它奋斗的经历。美国的新闻史不只是民主进化史和言论自由发展史,它也是阶级萌芽、成长和斗争的历史。...
近些年我国出现的“社会根理论”研究,来自国外自然科学的radical〓theory的论述,国内通常将其译为“根基理论”“激进理论”或“追根理论”。百度把“社会根理论”收为辞条,并作出简略的释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了同济大学郭强教授的专著《社会根理论·知识行动研究:船到桥头》一书,开了我国社会根理论研究的先河。万事万物都...
2009年,电梯维修工周进宽28岁。那是他来深圳打工的第9年。这一年的4月9日,周进宽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拿到一纸调令,成为深圳首位个人申报招调入户者。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8年。?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准确生动、巧妙诙谐的标题,不仅能让人过目不忘,给文章增色,而且还会勾起读者点击阅读的欲望。因此,起标题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儿”。如何干好这一重要的“活儿”?“巧用地名、姓名”“巧用谐音”“巧用采访对象原话...
今天小编编辑了一篇新闻稿件,最后署名17位作者。我把十几篇素材整合到一块,拼成了一篇稿件。报道的内容呢,是小编所在企业职工为湖北疫情防控捐款的事儿。大标题是《为湖北疫情防控捐款,X矿感人故事真不少》。这个标题一般,稿件里倒是有几个人物的捐款事迹...
新闻为什么吸引人?一是事实与读者有关,对他们有用,人们都有求知欲望——想知道。二是这些事实少见,有新鲜感,可以实现告知功能。三是叙述精美,能够在阅读后获得审美愉悦。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实话巧说”,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编者按: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每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都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在海量的信息“富矿”中,如何避免素材堆砌、贪多求全,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现场特写?本文作者以2020年的实战为例,向大家分享如何在发布会中捕捉动人的瞬间,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