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上面是人民日报一篇长通讯的两段式导语。好在哪里呢,听我给亲们扯一扯,扯歪了您就撇撇嘴“切”一声,可别骂我。
奇葩,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过去的时候,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后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再到后来,演绎出一种调侃意味的贬义色彩,多形容一个人表现出异乎正常人的行为和思维。一个词,就这样随着社会的需要,随着人们思想表达的需要,慢慢演化了并继续演化下去。
《工人日报》和《大众日报》近日发表了同一篇新闻稿件,小编阅读时发现正文内容几近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稿件的大标题和三个小标题。小编觉得两报编辑处理上各有千秋,便给亲们分享一下。下面是两篇稿件的大标题:
这是《大众日报》20180720的一则新闻标题。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有关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报道。稿件中有这样一句:
为迎接首只“同股不同权”股票上市,香港交易所7月9日特别准备了比现有开市铜锣直径大80%的“加大版铜锣”。伴随着“加大版铜锣”的敲响,8岁的小米终于上市了。
尬舞消遣,无可厚非。跟吃完了饭散步、公园里吼两嗓子没啥区别。可是,下面这种尬舞,就不是娱乐这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乐”。
这是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03日的一则新闻标题。特点有三:首先,作者使用的是谐音技巧,这个不多说了;其次,乡愁成“乡臭”的提法小编还是第一次看到,“乡臭”真是感觉既新鲜又恰当现实,新鲜到“画面感伴着一股味道扑面而来”;
现将近日阅读报纸时发现的有特点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分享给亲们,并用我有限的那点知识,给亲们分析解读一下,解歪了解错了亲们别骂我哈。先说两则问题式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的种类太多了,多到有时不知道用哪种好了!开玩笑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新闻导语种类多到数不清,但有时候还是为制作一个满意的导语而挖空心思。
亲们,想死您们了,见面先回答小编个问题。上面这则新闻标题,有什么特点?对,您比我聪明。从前往后读和从后往前读是一样的发音。这种修辞技巧,人称“回文”。这让我想起了“习主席、李总理”,就那么巧,千载难逢,天作之合。
哎,就这种形式的标题。这可是曾经红遍全国、火遍了网络和现实社会的一句话,一个帖子的标题。这种形式的标题,会给人一种忽视读者的存在,而喊话第三者的感觉。其实呢,是读者的错觉而已,这句话是“喊”给贾君鹏的,但同时又是给每个读到这个标题的网民看的,因为贾君鹏就是千万个普通网民中的一员,正盯着显示屏打游戏呢。
写文章的时候,最起码要做得到词语搭配得当,不然会被人笑话。但是,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有人故意“错搭”“错位”,其结果呢,不但不会被人笑话,反而收到意外效果,得到读者点赞。
最近读报,发现某报一篇评论稿件标题相当有特点:《真理不在导弹射程之内》。这是一个非常具象的标题,有画面感有场景感。
消息写作中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写消息的几个“不要”:1、不要把当事人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职务和姓名搞错了。一定要向有关人员认真核实。尤其是“副总经理”,不要写成了“总经理”,更不要写成“王总”、“张总”等,两个以上职务的,一般都要写,如果两个职务有一个...
谢谢杜爱军先生对本号的支持,分享他多年新闻写作的收获。本号将他发来的PPT稍作调整后,以图片形式分享给亲们,希望对您的新闻写作有所帮助。也盼望更多奋战在新闻写作岗位上的亲们,通过本号分享技巧和经验,共同交流提高。?
小编我好说实话,总结提炼概括式新闻导语的制作是,费劲不容易出彩、出力不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记者劳神读者不待见。它太考验记者的综合能力了。所以呢,小编奉劝大家不到万般无奈之时别用这种技巧。
因为能在区区百余字的导语中,成功制造出鲜明的对比,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对比式导语,是常被新闻写作者使用的技巧之一。这一新闻导语制作技巧的关键在于,寻找到可以与新闻事件进行对比的另一事物。刚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反映,这点比较难,有时候实在是不会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