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混剪视频体现出詹金斯提出的文本盗猎的特点,也反映出作为游戏的传播性质,其内容许多都涉及到身体消费,混剪视频作品中包含的亚文化充分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抗争。上述特点都指向混剪视频传播中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贯穿在生产者、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反馈等诸多传播环节之中,共同构成了混剪视频的传播心理机制。
“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中之珠,最能抓住读者眼球。《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抓精品首先要从标题抓起。”好标题“会说话”,能增强新闻本身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好的新闻标题,应当准确、鲜活、形象、生动,做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直击要害、接地气接人气。
最近,我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修改出一篇研究报告。头脑“热运行”之后,经过一番“冷思考”,得出了本文标题中的4点体会。
1月8日,微友“王先生”留言:“成老师,能不能讲讲考察材料的笔法和写法?”我曾专职从事干部工作,写过不少干部考察材料。近些年,随着岗位变动、职务提升,很少再自己动手写干部考察材料(当然,“少动手”的原因绝不是因为懒,而是革命有分工),但每年见到的这类材料并不少,应该能说出些“道道”来。为了满足王先生的“点单”需求,也为了填补“三好公文...
今天,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叶洁为大家点评解析发表于2017年3月18日工人日报公共道德第六版的新闻通讯《“见字如面”23年》。这篇新闻作品,由记者康劲撰写,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
有人喜欢将编辑新闻形容为制作包子的过程,汁多、肉多、皮薄,就是好包子。同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利用“原料”、“配方”和“技术”的技巧,做出一咬汁水咸淡适宜、馅多不腻的新闻,才可称为新闻好手。?
2020年11月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揭晓。新京报《一图看懂|新发地到底有多大多复杂?》获融合报道类一等奖。一张图片凭啥能获得融合报道类一等奖?这篇融合报道的获奖秘诀是什么?2020年12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
先进典型报道是我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起到了示范引领、弘扬正气、鼓舞人心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守正创新,进一步提高先进典型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结合在《党建》杂志的实践,笔者认为,先进典型报道应...
有人说,写作就像盖房子,先要有个设计图,然后准备建筑材料,再确定框架结构,最后是装修和装饰,这样才能盖出一个漂亮的房子。这个比喻比较贴切,也更加生动形象,写作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文章,一般都是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写的。只不过有的人是有意而为...
1.“悟道”。“道”之本义是“道路”,后衍为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统群学、通万理、化万物的总智慧、总规律、总法则,是管本源、本质、本真、本位的,古人称之为“大道”。“道”主要靠“悟”——感悟(直观感受)、体悟(亲身体验)、领悟(学习领会)...
从写作的实践经验看,文章的构思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晰、确定的。尽管也有个别文章是通过快速构思写成的,但大多数文章的构思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思量,特别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就更要做好耐心的准备工作,以防写出来离题太远。具体说来文章构思的发展过程大致...
摘要:蚌埠日报积极拓展新闻内容呈现形式、提升新闻内容品质内涵,在重要时间节点、重点版面策划推出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谢谢您!》,直击战“疫”现场,全景式展现全面抗“疫”图景,通过战“疫”故事的深情讲述积极建构和阐释“结构美、细节美、...
2020年11月27日,《长江日报》一版推出通讯《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新洲四中三代师生成同事扎根武汉最偏远高中》。同一天,长江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公号、头条号、视频号等全平台第一时间分发,各大网站全文转载,一度上了微博同城热搜第8名,...
在2019年12月30日《榆林日报》一版刊发的文字评论《敢说“不行”也是自信的表现》,在近日揭晓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这是《榆林日报》创刊以来文字评论首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也是呼东荣的作品第二次荣获中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