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
抓“新闻活鱼”、烹“美味大餐”,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新华日报》记者杭春燕、许海燕采写的《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似一道令人回味悠长的珍馐美馔,获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本文将从选材、刀工、火候、调味、摆盘等方面,深入探析其是如何抓取“新闻活鱼”,烹制“美...
在钱塘区工作的外籍工程师、观察西湖几十年的民间摄影师、孵化超过3000家企业的西溪路上的科创园、每年组织国际诗歌节的运河诗人、将现代舞跳进稻田、实证良渚文化至今还在生长的舞蹈家……在汗牛充栋的素材中,策划小组召集跑线记者,召开了N次选题会,才确定了数十位受访者,他们的身上充满着故事,甚至自带流量,他们是杭州75年来建设成就的参与者、见...
杭州的山水美不胜收,杭州人“向美而生”“从善如流”的善良民风,更是催生出一大批“最美”典型,每年评选出的“杭州好人”“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正是最美杭州的代言人。将这些“最美”典型人物报道好、传播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善行、尊重他们的善意、学习他们的善举,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1如何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报道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字材料承载着政策传达、工作指导、情况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功能,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一篇材料考验的不仅是写作者的文字功底,更考验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写材料是很多单位培养干部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写材料也是个公认的“苦差事”,“案牍劳形”说的就是写材料。很多时候,一写材料,“五加二”“白加黑”就成了常...
常有出版传媒单位委托出版资源库协助其进行质检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结合这项工作,对某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差错进行了梳理,逐步形成系列文章。请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广大网友学习讨论,不作为质检评判标准,亦不针对任何特定机构和个人。您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值得分享的差错案例?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具体为:新华社759字的消息《XiJinpingunanimouslyelectedChinesepresident,PRCCMCchairman(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解放军报客户端838字的消息《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相关阅读:这篇新华社精品759字18个自然段,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我对记者核心能力的一些思考,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媒体人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培养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当前要强化“五种思维”、培养“四项能力”、打牢“三个功底”。强化“五种思维”就是强化实战思维、赏析思维、就业思维、全媒...
另外还有一个与物资相关的,“调”读diào还是tiáo呢?“调配”“调集”“调用”“调换”中,读diào。“调配”是“调动分配”的意思。例句:1.工具调配得合理,工作开展就顺利。2.调集消防器材。3.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4.这块石头太大,调换一个小点的。需要注意的是,“调配”也是高校招生的术语,即高校在进行专业录取时,若考生所填报...
评论报道实践中,唯有不断加强调研,做到“穿透一层说、紧贴本质说、联系实际说、一语道破说、议论横生说”,把深入调研的优势不断转化为思想抵达的高度,才能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动,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在议题设置中,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快和慢。网络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如何在快产出和高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就很考验新闻...
综上所述,所谓“中考只有一半孩子能上高中”显然是谣言。第一,职高也是高中。第二,即便我们普通人讲的高中专指普高,也不存在一半孩子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与之相关,中职学生不能参加高考也是谣言。事实上,目前高考报名者中约30%是中职学生。比如,河南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31万,但普高学生参加的6月传统高考报考人数不足100万,其他主要都是中职学生...
单从具体内容来看,“问题”类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便于说明,这里就把“问题”宏观划分为两类:主观类问题和客观类问题。主观类就是个人及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自身的问题,比如思想认识不够、推进速度不够快、对标先进学习不够、工作谋划不够深等。客观类主要就是外部的问题,比如分析经济形势,某些指标不好是因为国际形势影响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
写作最难的是冷启动前,但凡你写上一百几十字,身体就适应了,进入新的惯性。所以,想克服“害怕动笔”,就要千方百计写下第一行字。可以试试无意识写作,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别考虑用词好不好,句法对不对,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停笔,集中精力连续写5到10分钟。这时你会发现:引擎打着了,一脚油门,车速就提起来了。障碍二:完美主义对写作来说,完美主义...
写作时,有些字最常见,例如“的”。加修饰、表从属等都用到它。但我们容易忽略一点:它也可能是文笔稀释剂,扰乱你的文气。1996年,作家余光中在《论的的不休》一文中,就称之为“与喋喋不休差不多的文病”。他直言: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这个锅也不能完全甩给“的”字,只因它兼差实在太多了:形容词后要用它,如:快乐的孩子;从属关系...
最近和出版社编辑交流,知道一些书,例如写送外卖的经历,在海外做医生的故事,或者在边境当司机的历险。这些特殊职业当然可遇不可求,不可能人人都能写。但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你也想写自己的故事,不妨先从自己的职业挖矿。过去说三百六十行,现在远远不只了。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为我们的书写提供了越来越多养料。有些职业真是神奇又神秘,例如气味检测师...
写作很好,好在结果;写作很难,难在过程。然而,很少人清楚真正难在哪里。选题?词汇?技巧?文笔?虽都不易,但总能解决。写作真正难的,是如何抵抗孤独和漫长。爱写作的你,肯定经历过这样的惶恐——1、被终点硬控:一想到还有这么多字没写,就如被熊压,里外动弹不得,喘不过气;2、被大脑硬控:除了躺平,大脑拒绝一切改变,反复下决心,反复被浇灭;3、...
017年,我刚开始筹划课程那会儿,虽忙得生烟,心里却不是很笃定——这年头谁还会来学写作呢?这个问题不小,不仅是个人之惑,还是时代之问。我承认当时过于理性,甚至轻度悲观。不过,从产品角度看,这又是必要的思维。如果你不提前自我拷问,市场会教育你。人大社的老师倒劝我放松,试试无妨,答案自然会来。我的火车司机学生我觉得有道理,很快就遇到了第一...
只要写作,都知道要寻找自己的风格。这话人人都懂,但是“风格”一事,就各人各理解。打个比方,奇装异服者认为自己很有风格,杀马特们也认为自己很有风格,终年风衣墨镜的人也认为自己很有风格……这种“风格”思维若放到写作将很糟糕。我当编辑多年,有时候给作者建言一二,却遭回击:这是我的风格,是你看不懂。也许吧!不过,这事不是编辑说了算,也不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