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着力提高“四力”能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参加工作38年以来,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好“事实关、政治关、政策关、法律...

老记说事 2025-06-24

新闻宣传是里子,不是面子

有人把新闻宣传看作“面子工程”认为宣传就是推广成绩。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业绩只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企业管理的覆盖面有多宽,新闻宣传内涵就有多广。宣传重结果,更重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提炼出新闻,才能做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一是新闻宣传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重视什么,做事风格是什么,都可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体现出来...

老记说事 2025-06-24

如何做到典型报道“常人化”?

写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是新闻报道的常项。近年来媒体在这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告别了“高大全”,靠近了“真平实”,广大读者喜欢看了。如何把典型报道搞得更好呢?“典型‘常人化’”是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下面我们谈谈这个问题。一、在“常人”视角下看典型人物我们写典型人物,毫无疑问要写他的先进事迹,但也要他放在“常人”的视角下来写。只有这样,才能使所...

老记说事 2025-06-24

从新闻宣传工作看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因素,企业是员工的发展平台。如何维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很重要。我们经常讲“新闻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其实,新闻宣传工作也是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是一扇很大的窗,360度无死角。透过新闻宜传工作一眼看过去,企业文化氛围基本一览无余。企业等级观念严重还是实现扁平化管理,工作作风扎实还是“重面子工程”...

老记说事 2025-06-24

如何做到细节“鲜活化”?

鲜活的细节,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请看下面的实例——例1:“听说过‘鸟塘’吗?一汪水塘,几棵树桩,树桩的枯树洞里提前放上鸟儿爱吃的面包虫。离水塘0米远左右搭建一间长条形的棚屋。屋内十几把椅子一字排开。爱好摄影的观鸟者,在屋内就可以拍摄水塘里鸟儿觅食嬉戏的情景。”——《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9日“因地制宜,走...

老记说事 2025-06-24

我的新闻写作“笨功夫”

我记得那还是2014年,我正在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开展援藏工作。当时,我在海拔4600多米的“藏北明珠”,收到了集团新闻中心通联负责人发给我的短信,说我蝉联发稿冠军,还拿了“特别贡献奖”。这个好消息传到我的耳际,整个人都蹦了起来。高原反应?那会儿早被高兴劲儿冲没影了!朋友们总说干新闻宣传得脱层皮,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我算是把这话嚼出味儿...

老记说事 2025-06-24

治一治“五种病”|消息采写之结构④

辑案头摆着大量的来稿,有的消息粗看题目不错,细看主体部分不理想。动手修改吧,内容干干巴巴的、零零散散的、空空洞洞的、乱乱纷纷的、平平淡淡的,难以下笔。因此,消息结构要注意治治几种常病:1.治一治“呆”病消息的特点是一新、二短、三活。新闻最怕患“呆”病,结构呆板,段落不活,字句冗长,读起来无味。比如一位通讯员寄来一篇综合消息,总共250...

老记说事 2025-05-20

消息要不要“尾巴”|消息采写之结构⑤

于这个问题,汤世英等同志在所著《新闻通讯写作》一书中指出:“写文章一般都讲开头和结尾。结尾也是结构布局中颇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结尾收得好,往往是有利于深入主题。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或者留有余味,文章的表达效果因而得到增强。然而,对消息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了。”该书接着说,多数消息不必有结尾。在消息的结构布局中,结尾并非占着举...

老记说事 2025-05-20

如何写好现场感?

媒编辑说,稿子里犯的所有问题:现场少,主题散,文字不精。现场少,说明记者未能深入现场,因而也就写不出现场。记者写现场是题中应有之义,不会写现场那就难于把新闻写好。有鉴于此,一些资深记者都把写现场看得很重,并在其中下了很大功夫。如何写好现场呢?一是描述现场。二是写好人物的动作、对话。一、现场感从这里流出。一篇题为《岚县:“山药蛋”变得“...

老记说事 2025-05-20

“标”新立异“题”纲挈领——延安日报编辑这样改标题

三、原标题:梅花鹿特色养殖“鸣响”乡村振兴见报标题:呦呦鹿鸣唤振兴(主题)——解密特色养殖大户谢文虎的致富经(副题)原标题虽突出了文章主题,而且用“鸣响”增加了动感,但还是有些单一。修改后的标题引用《诗经》的诗句“呦呦鹿鸣”,既有诗意又增强了视听效果,同时富有文化内涵。主标题营造了意境,再有副题的烘托,增强了故事性,更易引发阅读兴趣。...

老记说事 2025-05-20

新闻宣传做不好的单位,其他工作也好不到哪里去

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内容按照管理对象、成长过程和流程、职能或者业务功能、层次上下、资源要素等不同方面可以划分出系列内容。那么为什么说新闻宣传做不好的单位,其他工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呢?第一,在系统复杂的企业管理内容中,是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反映出的是管理者的视野幅宽和管理站位的高度。只有视野具备了一定宽度和高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老记说事 2025-05-20

“XX单位领导”的提法宜慎重

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副职领导,肯定可以称单位领导。正职如:党委书记、局长、市长、校长、院长等,俗称单位“一把手”;副职如: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副市长、副校长等,通常协助正职分管具体领域。此外,参与党委(党组)集体决策的班子成员,如党委委员、党组成员,高校的党委常委等,称作单位领导,也是OK的。还有些特...

过鸿 2025-05-20

编校涉外内容时切不可掉以轻心

内容涉及国际关系,特别是涉及我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敏感话题时,编辑就必须确保其与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我国政府的公开立场保持高度一致,不要因为我们的失误给党和政府添乱。之所以言出于此,是因为笔者对此深有感触。1.一个案例的警示由于排版者的失误,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科书中把地图上一邻国的首都错标成了“北京”。这其实是很容易被纠正的错误,可令...

7个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带来的3点启示

获奖版面在处理重大事件时,精准地把握了政治方向,以鲜明的立场、深刻的解读和全面的报道,呈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坚决拥护和广泛宣传,使得读者能够透彻理解政策的本质,进而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共识。2、打破传统版面局限在7个获奖版面中,有5个采用跨版设计,打破了传统版面的局限,为丰富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对于重大活动或系列报道,获奖版...

基层外宣“出圈”,这3点很重要

宣稿件的“使命”在于推介亮点、介绍经验,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从记者角度出发,什么样的外宣稿件才算合格?笔者认为,能否传递新闻线索、有效信息,让记者编辑眼前一亮,知道“你想要宣传什么”,才是基层外宣的真正要义所在。“如果有十项工作,最拿得出手的是哪一个?”基层工作面广量大,但新闻报道篇幅有限,外宣工作人员下笔前不妨问问自己,想宣...

公文写作重在“研究事”|应如何“研究事”,研究后如何表达?

“研究事”并不是摒弃“研究字”,而是把事研究清楚透彻后,再“研究字”,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研究如何表达,重要且必要,可以突出三个要点。研理炼句入情研理。顺理才能成章,理直才能气壮。公文不能仅停留在事的层面,需从就事论“事”上升到就事论“是”。这个“是”指文之理,包括理念、道理、情理,是以主题、思辨、逻辑、表述等体现出来的思想理...

秘书工作 2025-05-20

原市长,还是前市长?——原、前用法的初步辨析

根据上表对比可以看出,两词虽有区别但非常微妙,下面我们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区分该用“前”还是“原”。(1)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扬州市(原)市长谢正义出任扬州市委书记。分析:这里只是在叙述某市长出任市委书记,没有强调现市长,没有时间的对比,故应该用“原”。(2)我们院的(前)院长已经退休,现在的院长都上任半年了。分析:后半句提到现在的院长...

编辑者说 2025-04-29

你没发现吗?写作就是修补与重构的过程,让你成为文章高手

性叙事,将零散的场景、对话、感官印象按情感逻辑重组,如拼贴老照片般让碎片在碰撞中产生新意义。《午后修补术》樟木箱第三层的蓝墨水渍在阳光里洇开,像那年你衬衫上的雨。晾衣绳晃着褪色的校服,衣摆扫过我踮脚够糖罐的指尖。缝纫机“咔嗒”咬断底线时,你正把算术本折成纸船,说要漂过弄堂尽头的阴沟——后来船沉在梅雨季,而你的影子至今卡在晾衣绳与天花板...

如何把记忆“味道”写成文,让你成为写作高手

祺《豆腐》):“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老。拌豆腐宜用嫩豆腐,南豆腐、北豆腐均可。老豆腐宜放虾酱炒食。”-技巧:选取单一味道(如“辣”“甜”“酸”),从口感、质地、烹饪方式等角度深挖,让读者仿佛尝到味道。-注意事项:避免笼统说“好吃”,要写“辣得舌尖发麻,眼泪打转,却忍不住再夹一筷...

如何把“隐喻”写成文,让你的作品富有诗意与深意

的人生仿佛走进了深秋。曾经如春日般蓬勃的朝气,在岁月流转中悄然消散;盛夏般炽热的梦想,也随着时光冷却。街道两旁的树叶渐渐泛黄,一片接一片地飘落,恰似我逐渐流逝的青春。寒风掠过,带来丝丝凉意,正如生活中的挫折与无奈,轻轻叩击着我的心门。我站在季节的路口,看着满地的落叶,突然明白,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模样,而秋天的萧瑟,或许正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