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新专业报到!AI风终究吹到了新闻学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宣布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也出台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今天,小牛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曹培鑫,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新闻系主任、副教授焦俊波,与他们一起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深刻影响新闻教育行业,以及这一变革将如何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

庖丁解news 2024-05-16

深度报道操作经验分享——以吴谢宇案报道为例

量”时代,受制于篇幅长、形式单一等因素,深度报道遭遇流量瓶颈,不再像先前那样受宠,一些曾深耕深度报道的媒体甚至放弃了这块阵地。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碎片化”传播的弊端也越发明显。人们看到,每当一桩新闻事件发生,一方面信息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真正的有效信息却相当匮乏。有时候,人们获取的信息越多,离真相反而可能越远。笔者相信,随着公众逐渐对...

突破中外话语体系差异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维持世界和平发展中贡献重要力量。当前,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强我弱”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在中...

计算机组成类书稿编辑加工体会

下述箭头左侧为原稿中的表述,右侧为参考改法。如未说明,修改均依据“术语在线”中的表述。(1)双倍速率(doubledatarate,DDR)→双倍数据速率(doubledatarate,DDR)。(2)单列直插内存模块(SingleInlineMemoryModule,SIMM)→单列直插式内存组件(singlein-linememo...

木铎书声 2024-05-16

如何区分使用“须”和“需”?“制定”跟“制订”如何选用?“做出”诊断还是“作出”诊断?等等

“须”和“需”,是按照《现汉》第七版的用法来审稿,还是全书统一即可?“制定”跟“制订”如何选用?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做与作怎么用?“做出”诊断还是“作出”诊断?等、等等的用法如何区分?“须”和“需”,是按照《现汉》第七版的用法来审稿,还是全书统一即可?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须”和“需”,是按照《现汉》第七版的用法来...

书生问答 2024-05-10

国有企业里关于“新闻”的故事

的单位,是中国华能旗下的基层企业——华能金陵电厂。我们在这里可是摸爬滚打,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走近现场、贴近实际、亲近员工”的新闻大招。嘿嘿,想不想知道秘诀?第一个大招:走近现场,全力以赴挖新闻我们做新闻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而是要“走近现场”,把真实的情况展现给大家。这不是,电厂的新闻小队又开始行动了,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深入...

老记说事 2024-05-10

说说人民日报的师承传统

把这些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言传身教,印象深刻。人民日报的师承传统别具特点,一方面由资深的编辑记者给大家授课,但更多的是在平时编稿过程中的言传身教。我于1975年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在这些工作中,经历了不少老报人的言传身教。好在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记录下不少老领导、老编辑、老记者的经验之语,现将...

老记说事 2024-05-10

新闻标题差错100例曝光!快看看,有没有你家媒体?

题是新闻的眼睛。好标题吸引眼球,引人入胜。那些带着编校差错发表出来的新闻标题,一字之差,或误导视听,或致舆情、上热搜,损媒誉于无形。2018年,“传媒茶话会”公众号曾发布过《108例新闻标题,100例有差错,你能看出来吗?》一文,对涉及错别字、标点符号、基本常识等方面的标题差错进行过梳理。近期,方寸智能内容安全专家张凤强通过无忧智慧公...

离大谱了!一本书竟出现200来个同一差错,“一键替换”惹祸!

键替换”要考虑语境!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重大差错!当然,《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不是个例。“解放”“建国”一键替换为“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致的差错还有很多。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审读专家晓风对近年来出版物“一键替换”致错内容进行了分类梳理,以期引起编校人员对此类问题的重视!

纠错|这几种数量表达错误,可别再犯啦!

倍数是由基数词加量词“倍”构成的,如“一倍、三倍、十倍”。它用于数量增加的情况而不用于数量减少的情况。在表示数量减少时用倍数是常见错误,如:(1)彩电价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比以前下降了三倍。在表示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实数(增加了五公斤),可以用分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也可以用倍数(增加了四倍);而在表示数量减少时,只能用实数(减少了二十...

争鸣|连词“和、与、及”使用辨析

“和、与、及”是最常用的连词,但要把三者的用法区分清楚,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虽然从事新闻出版和语言文字工作多年,但一直没真正搞清楚“和、与、及”作连词时有什么区别,原因有两个:一是辞书和有关专著说得不清晰;二是出版物上的用法难以令人分清,似乎三个连词可以互相替代。本文梳理辞书标注和有关专著的解释,以探讨这三个连词在用法上有无区别。请看...

谈语说文|“不速之客”为何人

也有学者说,“速”之所以有邀请义,源于“速”是“誎”的借字,而“誎”在《说文解字》里就是“餔旋促也”——也就是邀请、催请别人吃饭的意思。《诗经·甘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诗经·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诸父。”这里的“速”字依照《尔雅》解释为“召也”。高诱注解《吕览》时说:“召,请也。”可见,“速”字早期作动词使用时,均为“...

一针见血|“经济人”应为“经纪人”

2001年1月1日《北京晚报》第10版《准备加盟中国队赴意作战——新年前夕访杨晨》一文最后一段说:“至于年轻的杨晨,尽管保持着一贯的平静和沉默,但事态的发展或许早已超出了他对于残酷激烈的德国商业足球赛制的理解。那么他的经济人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呢?这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其中的“经济人”应为“经纪人”。“经济”与“经纪”是两...

咬文嚼字 2024-05-10

社交新风|从“地图炮”到“地域缘”

“地图炮”是一个新兴的流行语,用来指论坛、微博、弹幕等网络交流中对特定地域或者特定地域的人群进行无差别攻击的言论。其实类似现象早已有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域歧视”。比如早年一些上海人歧视上海之外其他所有地域的人群,统称为“外地人”“乡下人”;早年一些香港人歧视所有内地人,统称为“北佬”。有意思的是,这些说法让上海人、香港人也成为地域...

咬文嚼字 2024-05-10

正音室|“擢”该读什么

电视剧《医圣》第36集中,张汤极力向皇帝推荐刘炽担任郎中令,皇帝说:“好,既然张大人力荐,朕就准了,就给这个刘炽一个机会,封刘炽为郎中令,等他建立功勋之后,朕会亲自考虑对他再行擢升。”演员将“擢”读成yào,错了。擢,读音为zhuó,形声字,从手翟声。本义为抽引、拉拔,如擢发难数(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到数不清);引申有选...

咬文嚼字 2024-05-10

一针见血|“硅步”是什么步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凌乱的家,都是由第一叠随手放在茶几上的报纸开始的。”这是《珠江商报》2011年4月24日B3版《最是那一抬手的温柔》一文中的一句话。“硅”读guī,从石圭声,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也是极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其化合物是可用于冶金、制造玻璃和水泥等的重要原料。“硅步”讲不通,汉语中没有这种说法。“硅步”应是“跬步”之...

咬文嚼字 2024-05-10

学林|从“小吊梨汤”说起

2024年3月5日央视2套《回家吃饭》栏目中大厨带来的两个菜品之一是“小吊梨汤”。其实,就是一种以梨为主料配合几种辅料熬制的汤汁。主持人向大厨请教:“为什么叫小吊梨汤?”大厨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小吊’是器皿。”原来,“小吊梨汤”里的“小吊”就如同“瓦罐鸡”等里面的“瓦罐”一样,是烹饪时专用的器皿。“瓦罐”现在还为一般人所知晓,而...

咬文嚼字 2024-05-10

追踪荧屏|“骚”首弄姿不可取

《大宋提刑官》第35集中,宋慈与随从赵捕头登上了一艘别人事先安排好的花船,船上有歌女在演奏唱曲。赵捕头觉得歌女在回答宋慈提问时言行轻浮,看着不顺眼,呵斥道:“这位是宋提刑宋大人,奉圣命前去嘉州办要案,你们在宋大人面前sāo首弄姿,该当何罪!”这句台词确实符合赵捕头的性格,但是字幕却将“sāo首弄姿”写成了“骚首弄姿”,正确的应是“搔首...

咬文嚼字 2024-05-10

一针见血|男孩何来“及笄”

2010年第12期《小说月报》上刊登了一篇《九如斋》的短篇小说,第81页有一句话:“最后只得将整个九如斋,还有满腹心事,和盘交给自己刚及笄的儿子若愚,眼一闭,腿一伸,辞世去了阴间。”此处“及笄”用法有误。“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古时称女子年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

咬文嚼字 2024-05-10

十字街头|“鼓油”当是“豉油”

广东省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中有一块题为《“老会计晒䜴油”酱油漫画插图》的碑刻,碑刻文字这样写道:“‘老会计,晒鼓油’!……有老会计某,以勤俭称著,粮食供应已大开放时,他家还囤谷几围,老母养鸡乸(音nǎ,方言,指雌性),天天拾蛋几十只,有米有蛋,如何配上靓鼓油,原来他有门路,跟石龙鼓油厂长沟通好,买回原装鼓油,即不渗味精、水、盐那一种……...

咬文嚼字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