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采评业务

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经验引进课堂将理论融入实践

把经验引进课堂将理论融入实践——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2007-02-0615:22:42)我在大众媒体(报社)摸爬滚打了多年,然后转行从事新闻与广告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我“把经验引进课堂,将理论融入实践”理念付诸实施的起点。从开始在高校兼职到正式调入高校从事专职教学,已经有七八年时间。现在把我教授...

摘自新闻博客 2009-04-23 1869

新闻学子、何去何从

2007年04月29日星期日下午09:032005年12月28日,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方延明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与网友在线交流,主题为“新闻学子,何去何从”。方延明,男,1951年生,山东莱芜人。1977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留校工作,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988年任南京大学校报主编,1990年任副编审,1995...

百度 2009-03-12 1298

茁壮成长的高校校报事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也给高教战线带来了一片生机。新形势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究竟如何在改革大潮面前奋起,如何面对高校校报的现实急起直追,又从哪里入手开始高校校报改革的第一步?这些课题已摆在山东省高校校报界面前,需要予以回答。拓荒———迎着大潮找出路1983年12月间,4所重点大学校报的5位老报人相聚在一起商讨出...

武汉大学报2008年度优秀通讯员(学生记者)和好稿名单

优秀通讯员(24人)王怀民韩炜陈丽霞杨凯军翁亮子高翔雷起宏刘晓黎陈虎艾天军王秀珈李弦熊燕文李琦杜巍巍谢云赵健黄衍军徐雄伟刘昕郭永军朱本琳陈琦杨薇薇优秀学生记者(20人)程亚萍王泊雅谢柽柽徐燧刁楠刘皓陆珏媛宋奇鸿李彦劳丽娜袁小燕余梦琦陈蕾陈文娟申兴刚陈姝加小双高立新邹仕乔刘贞梓消息类(17件)一等奖1126期一版《让科技为抗震救灾“导航...

《武汉大学报》 2009-02-20 2276
《故事会》:从讲故事起家到谋划立体发展

《故事会》:从讲故事起家到谋划立体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故事会》,改革开放30年共出刊430期,以20多亿册的印数,在中国期刊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据世界期刊联盟统计,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化综合类期刊中,《故事会》名列第五;连续三次获得“国家期刊奖”,2007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人民网 2009-01-13 1004
解放日报:明天,报纸将如何生存?

解放日报:明天,报纸将如何生存?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习惯于从网上获取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视线从报纸投向网络,当人们手里的报纸换成手机或某种阅读器的时候,报纸将以何种形态生存?目前大多数报纸的网络版是免费的,读者如果抛弃印刷版跑到网上,电子版会不会影响印刷版的销量?纸质报...

解放网 2009-01-13 1076

校报注重培养学生记者的业务素质

本报讯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写作能力及业务综合素质,11月8日上午,校学生记者团在1教学楼113教室举行了新闻业务培训讲座。校报社主任陈健平为学生记者作了题为“怎样学习写新闻”的专题讲座,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知识积累,就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等主题作了详细讲解,指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注重新闻实践能力的培...

《南华大学报》 2009-01-08 1754

首都高校学生刊物在我校联合展览

本报讯12月21日,“回望成长三十年——第二届首都高校学生刊物联合展览会·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活动由校团委主办,历史学院《春秋人文报》、历史学院学生党支部承办,我校13个院系的18种学生刊物协办。此次活动主要就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刊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进一步发展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期,在新主楼四季厅还进行了首都高校学生刊...

活跃在校园里的学生记者□本报记者高晓华学生记者赵娜

他们,用相机见证着校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们,用文字记录着师生关心关注的点点滴滴;他们,活跃在校园新闻报道的前沿阵地;他们,在校园新闻报道的路上执著前行———没错,他们是一群活跃在校园里的学生记者。在我校这样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校园里,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他们以“学生记者”的身份经历了或者正经历着一段别样的青春岁月。耿圳,现任《山东科...

《山东科大报》 2008-12-26 1605

本报参与第三届武汉市高校报纸总编论坛

本报讯(记者刘轩)11月16日上午9:00,由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湖北省武汉市高校报纸总编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校交流中心第三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主演围绕高校报纸品牌建设问题展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校报或团报的总编以及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的徐晓波教授、戴益民老师等出席了论坛。我校《南湖青年报》主编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随着中...

《南湖青年报》 2008-11-20 1371

附二医院开班培训通讯员

本报讯11月1日上午,附二医院在酃湖乡怡心园度假村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培训班邀请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高校报研究会常务副事长肖月生、《当代商报》知名记者谭邦亮就新闻采写实务分别作了题为《消息创作的高端技巧》、《消息写作常识》的专题讲座。之后,附二医院党委书记王诚铨作专题讲话。王诚铨在专题讲话中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

《南华大学报》 2008-12-26 1343

改革开放中的高校校报事业发展

□台旭台旭,现年82岁,1947年,任新华社记者;1955年到山东工业大学校报,任主编;1984年,创办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任理事长;1986年,创办中国教育记协大学校报工作部,任部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给高教战线带来了一片生机。新形势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究竟如何在改革大潮面前奋起,如何面对高校校报的现实急...

值此校报六百期之际,记者团谨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的各级领导、老师、校友和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感谢!

值此校报六百期之际,记者团谨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的各级领导、老师、校友和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感谢!

三排左起:马聪、王景阳、陈强、李子越、石骏勇、曹可、徐萌、刘牧、周霁颖、卫昕、郑越、夏冰、刘莉、廖文超、申展、齐际晨、林泽成二排左起:罗亦金、黄子健、杨乐、梁加成、周俊、周荃、董昊涵、冯广峥、吴晓琳、曹雅婷、李梦薇、包玲云、阎姗、付裕、刘心荷一...

我在校报勤工助学

●这个学期,我在《北林报》编辑部勤工助学。我曾很犹豫是否要去参加,很怕累。可真正参与后,才知道老师会耐心指导我们写文章。记得第一次写稿件,我花了很长时间搜集资料,又用了好长时间才写出来,经老师逐字修改后终于见报了。我拿着油墨香的报纸,兴奋地给同学看。现在,我写东西不像以前费力了,真的觉得很有成就感。老师还会给我采访的命题,也督促我提高...

《北林报》 2008-11-21 1401

2008年大学生记者培训班开班典礼暨优秀大学生记者表彰大会召开

本报讯(大学生记者团)为加强我院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记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11月8日上午10点,在长清校区一号教学楼1101多媒体教室,院党委宣传思想工作办公室召开2008年大学生记者培训班开班典礼暨优秀大学生记者表彰大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军、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方成健、学工部部长、各系党总支书记、各系信息员以及各系记...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

新闻言论,是媒体上常见的文章体裁。写好新闻言论,对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彰显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言论呢?一、要有正确的新闻导向新闻言论不是不负责的自由言论,而是以传播正确思想、抨击错误倾向、点评社会弊端为己任的。因此,它所阐述的思想观点,必须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利于人民生...

怎样写新闻言论

怎样写新闻言论企业报新闻言论的特点一、新闻言论为议论文体裁,类别上分立论和驳论,类型上有政论文,一般议论文(企业报多见于社论、评论员文章,如企业周年庆,企业获奖议等),以及杂感、杂谈类的小品文,(小品文常以一事一论见长,如严把质量关、关爱员工等)。一般而言,新闻言论是指相对专业的纸媒上的以新闻为由头引发的言论(如某企业获新闻奖,以获奖...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使用最多的是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消息有下面几个特点:一、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

少年百科 2008-11-17 1093

校报要发挥舆论引导、思想引领作用

编者按:在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校长吴麟章要求校报刊发06级生物2班魏东同学写给他的信。吴校长说,他是一个关心学校发展的人,体现了主人翁精神。一封普通学生的来信,引起校长如此重视,从中折射出校长体察校情,关心学生的务实作风。学校党委提出,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我们真诚呼吁:广大师生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只有思发展才能谋发展;各有...

我与校报

与校报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军训的时候,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我想也许我与她有着某种缘分。最初,我只是随意看看校报上刊登的各种新闻,读师生们写的文章,欣赏风格各异的内容。后来,读多了,兴趣越来越浓,竟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我喜欢眼睛边看文章,脑海里边描绘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图像。也许是对校报情有独钟,我几乎篇篇读、字字读,每一寸也不错...

《潍坊学院报》 2008-11-14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