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杂文

我的书籍缘

?我的童年是伴随着小人书长大的。我们这代人的童年都没有机会进幼儿园,上世纪50年代,幼儿园比大学还少。那时家住西关团结村,村子东有一间杂货铺。天晴时,杂货铺的主人会在铺子前的大树下铺块油布,摆上几十本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花一分钱就可以挑一本。四、五岁时,也不认识几个字,我就时常坐在书摊前的小板凳上翻看小人书,慢慢地体会画上的意思。我...

长安大学报 2020-07-16 1377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吾姓宋名海逸,系浙江湖州吴兴人氏,生于一九九九年二月,时长江洪水肆虐,故名海逸,冀望海晏河清,生民安定,吾得安康喜乐之成长。予幼时,族中...

浙江工业大学报 2020-07-02 1590

凌云少年定乾坤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彼时风起云涌,阴霾层叠,战场歃血,国之将亡。然我华夏子弟如何会怯懦,我中国少年怎会轻易屈服?!此时的长沙是一个秀美的临江小城。年轻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新改革的学府,从此拉开了一段独属于他们的传奇岁月。或许栀子花还未开放,白玉兰还氤氲着余香,那青葱校园里溢满的欢声笑语,凝汇成点点朝气,扑面而来,阳光悄悄洒下,青...

山东师大报 2020-07-02 1614

我的奶奶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土地和阳光这两个词对我而言是显得些许厚重的,这种厚重大概来源于一种认同感,或许这是中国人常有的,想来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大多生于乡间的土地,晒着乡间的太阳,所以如若要添加一份乡土情怀,将这两个名词安排在一个人身上,我想奶奶是我第一个想到的人,这位中国传统的女性,用最传统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直到现在,她仍...

贵州作家报 2020-06-23 1298

边城烟火

到边城或许离沈从文近了些,也或许离翠翠近了些,离翠翠的爱情更近了些。我到边城纯属阴差阳错。本欲访苗王城,结果无车直达。我按照售票员的指点登上了开往花垣路过苗王城的车,司机听说我要去苗王城,直言苗王城没什么看头,大力举荐边城,去过苗王城的一两乘客也跟着附和。坐在车上,我还一直误以为司机口中所说的边城是铜仁大明边城。从铜仁环北客运站出发,...

贵州作家报 2020-06-18 1377

一生孤傲,半世薄凉

时常听人讲起张爱玲,但只知其“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苍凉人生感悟,而未曾真正撩开她层层严实的面纱,走近她,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传奇一生。无意间在成排朱褐色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关于她的传记,按捺不住惊喜,凝视着已被尘封年代的黑白照片,高贵典雅的旗袍,四十年代极其流行的爱司头,神情中肃穆的书卷气,更加令我渴望去触摸她生命的律动。读张...

曲阜师大报 2020-06-11 1423

远处的炊烟流进了一片朦胧

他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青苔满布的台阶上,拿着烟卷,时不时吸一口,吐出,飘到天上便成了云。小时候的我,以为快乐就是一颗甜甜的糖,一朵开在辫子上的娇艳的花,一只被我捉住拴住脚不断嘶鸣的蝉……可是,这个奇怪的老头,总是默不作声,脸上也没有因快乐而眯起的眼。一个蝉鸣不止的下午,他又坐在那个铺满青苔的台阶上,嘴里吐着云。“铛铛铛……麻...

文华报 2020-06-11 1324

亦师亦友一大家——我心目中的陈忠实先生

1949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写道:“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陈忠实先生就是后者。又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暮春季节,陈忠实先生那布满沟壑的脸庞和如鹰的眼神及其富有个性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脑海,仿佛还在我们身边。“亦师亦友一大家”的题目涌上心头,藉此表达我对陈忠实先生的怀念之情。在陈忠实先生6...

西安文理学院报 2020-06-04 1380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翻看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那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我已经看过一遍了,再看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耐心了,翻下去看后面一篇又觉得有些困,便合上了书。当闭上眼睛时,又觉得睡觉实在是糟蹋了大好光阴,便又爬起来翻出了那本最近在看的《人间词话》,随意翻看,刚好是“后主之情调”,上面选了一首《相见欢》,其中那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我尤为喜欢。可看了注解又...

湘南学院报 2020-05-21 1354

余光中的“蔷薇”

雾影婆娑,踽踽独步于清湿的乡下小径,我大口吸着独属于郊外的混着香草味的气息。路过邻家奶奶的门前,脚步被那一扇栅栏引得驻足。蔷薇纤细的藤蔓顺着栅栏的纹理攀缘而上,早已占满了领地,不分彼此。部分骨朵半开着,露珠嵌在鹅黄花蕊周边,在渐变的粉色缘头,在花萼下的褐色尖刺。薄雾渐渐散去,我满脑子都是蔷薇恣意盛开的模样,低矮的小花墙可能不会太惊艳,...

曲阜师大报 2020-05-14 1331

泡饭和泡面

大疫之下,饮食店纷纷关门,“过早”成了难题。想起两道简食:泡饭和泡面。泡饭是固有的,泡面是后起之秀。自打泡面在世上走红,泡饭就渐行渐远了。其实吃泡饭在旧时风行。记得儿时,肚饿,吵母亲,母亲用冷饭加开水一冲,淋以酱油,琥珀色,大约还滴沥了一两滴香油,水面泛着油花,没有菜,吃得满口香。长大成家后,老婆煨排骨藕汤,汤成,香气四溢,添一大碗,...

湖北交通 2020-05-14 1271

暮春遥寄

又逢周末,是难得的放松时候。从书架取书时掉出一把钥匙,正是以前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那把。轻旋锁扣,拉开抽屉。规规整整摞成一摞的,是以前没有手机的日子里收到的信。还有一盒盒拆开的,还留着白的明信片。中间夹杂着一张素色信笺,与那些五颜六色并不相宜。我将它轻轻抽出,在这即将过去的春日,忽地想写一封寄往远方的信。写些什么?信马由缰吧。我看向窗外...

武汉理工大学报 2020-05-08 1287

夏日闲思

放下手中的活,搬把椅子闲坐窗边,翻着久读不厌的经典小说,挑拣着早已备好的瓜果茶水,或凝视窗外发一会呆,听鸟语蛙鸣,或任思绪随着室外的风,做蹁跹的舞。这是一场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的风,拉扯着花花草草配合着摇曳,淡蓝到灰白的天上,一朵乌云悄然压境,恰可蔽日,却不覆雨。这般景象,存在于一段江南夏日午后至黄昏的须臾时光。不出意外,普普通通,平淡...

武汉理工大学报 2020-05-08 1269

藏书之乐

前几日,看到满房间到处放置的书籍,妻子问我,“你是出于什么心理买这多书?”很久以来,从未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也许,在做事情前,多问一些“为什么”,可能可以让自己更理智些。细细想来,自己买书、藏书,到底出于什么心态,还真是有其根源。首先,是对书的一种“饥饿感”。农村的孩子,除了教科书,哪里有书读?小时候,大概四五年级,认识的字多起来,...

杭州师范大学报 2020-04-28 1257
永恒的变幻

永恒的变幻

与其在支离破碎的梦境中煎熬,倒不如向平静的月色悠悠畅谈。那一夜,不知为何心事重重,难以忍受失眠下的神迷,无奈打开台灯依偎在床头的一角,用半睁的眼睛望着窗外失去月色、霓虹后的城心街头,只能迎合着夜色,淡然孤静,偶然的一声鸣笛打破了看似永恒的寂夜,...

北华大学报 2020-04-28 1216

春天,我在布谷鸟的家乡等你

“布谷,布谷”,听,是什么鸟声在山林间流畅婉转,那样悦耳动听?看,是什么样的情素在心中升腾,那般令人振奋欣喜?是的,这是布谷鸟的啼鸣,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崭新的开始。萧瑟寒冬,凡尘往事,心底喧嚣,我们需要告别,清扫,放下。我们需要离开,需要重新开始。所以,请你一定要来,我在布谷鸟的家乡等你。这是黔北高原,离星星最近的地方。这是红...

贵州作家报 2020-04-23 1274
清明赋

清明赋

大父云游五载,不知何处。又逢清明,禾苗几许?或及膝深,或没儿身。犹记得,大父仙风道骨,博古通今。指点处,一笑百年福祸,春秋论断。其为教谕,三更秉烛,五月披裘,名传百里。余幼时常以大父为尊。习经典,诵诗文,立志新民。愿知不可而为之,意图大同于盛世...

贵州作家报 2020-04-23 1301

鲁迅的“花生”

早年林语堂先生在南洋大学任教时,每逢开学,都给学生们送花生吃,并说过这样的话:“吃花生的趣味,全在剥花生壳里。”其实在我看来,读鲁迅的文章,也是一种“吃花生”的过程,只不过吃的是不同类的花生。第一类,是已经去过壳的“花生米”。读这些文章,不需要去“剥壳”,只管读就是了。比如这些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社戏》《雪》等,读...

贵州大学报 2020-04-23 1354
何以为家有国就有家

何以为家有国就有家

我,是一个普通人,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我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片雪花而已。闻一多先生的诗里: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的着火。你猜得着火山的缄默?有人说,年轻人一夜之间长大了。曾经那些让人无奈且常被批判的90后、00后好像真的长大了。热情似火的少...

安阳师院报 2020-04-16 1230

这鸟,这人,这化缘

“阿爷,我是不是以前和它有仇啊?”我哽咽着问道。“啾~啾~”这声音短而急促,常常刺破空气而来,充满了攻击性,这是它们“开战”之前的号角,我那时最是熟悉这鸟鸣,并深受其害。这是一种暴躁的鸟,它们浑身漆黑,眼睛炯炯有神,常常在某片树叶之后窥伺并寻找合适的角度,等待机会一击必中。“两军对垒,必有一败”,这鸟却有着绝对的优势,它们行动迅速,来...

长江大学报 2020-04-16 1327